来源: 时间:2024-01-26 15:19
中国能源传媒优秀宣传策划案例推荐报告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服务园区绿色发展宣传策划案例
案例实施单位:江苏东港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案例主创人员:杨晶伟、丁晓培、刘群英、张利华、逯涛、王琼
案例实施时段:2022年8月29日-2023年4月1日
一、案例概况
连云港徐圩新区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随着盛虹石化、卫星石化、中化国际等陆续入驻,具有极大的用电负荷需求,尤其是产品出口欧美大量绿电需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决策部署,助力园区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围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品牌,江苏东港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能源公司”)以高质量打造“优质国家级增量配电网示范企业”为目标,以“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服务园区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持续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2022年8月31日,东港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全国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徐圩新区苏海路地块光伏发电工程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2023年3月29日,试点区域内第二个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接入增量配电网最大的地面光伏项目-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绿色能源示范工程正式并网发电。为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目前,东港能源公司正依托苏海路、纳潮河光伏项目积极推动储能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园区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性。
在强力的推动下,徐圩新区光伏发电项目产业集群逐步成型,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63.4万吨,年节约用碳3.86万吨标准煤,为徐圩新区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电力支撑。
二、思路创新
为做好主题传播,东港能源公司全方位策划宣传方案,紧抓项目并网节点,通过《中国电力报》《江苏电力》《北极星增量配电》等行业媒体集中报道,运用微信、通讯、记者观察等多种新闻体裁,覆盖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媒介形式,《人民日报》《学习强国》《连云港传媒网》等主流媒体首发及转载稿件近20余篇,并通过党的主题活动日学习、思政音乐讲堂、成果经验分享、调研交流、宣传视频、宣传手册、公司官网等多方位加大宣传,实现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品牌”宣传报道的多方融合,展现出东港能源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担当作为的良好风貌,为创造绿色低碳经济价值,服务低碳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电力支撑,为能源电力行业开展社会责任传播、讲好生态品牌故事提供了借鉴参考。
三、实施举措
以重大工程为切入点,以一线风采为主线,以多样载体为传播手段,以外部调研为烘托,以深度展示新型电力、绿色低碳为核心,有效发挥新闻宣传喉舌作用,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撑,助推公司影响力和品牌力进一步提升。
(一)举办并网仪式
策划2022年8月31日徐圩新区苏海路光伏发电工程并网发电仪式;策划2023年3月29日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并网发电暨中心河光伏发电工程正式开工仪式,并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
图1 2022年8月31日苏海路光伏并网发电仪式
图2 2023年3月29日纳潮河光伏并网发电暨中心河光伏开工仪式
(二)加大官网等宣传
通过公司网站、宣传展板、宣传手册、宣传栏、宣传视频、研讨会等宣传平台和工具,加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提高员工和客户对公司的认同感。
1.公司官网宣传
图3 公司官网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
2.制作宣传手册
图4 公司宣传折页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
3.制作宣传视频
图5 公司宣传视频对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
(三)开展思政音乐讲堂活动
结合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组织的音乐思政课,进行东港能源公司重大成果汇报展示。
图6 音乐思政课对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
(四)开展党团建设宣传
开展“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进、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学雷锋迎两会促发展”党团主题日活动。
图7 结合党的二十大对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展示
图8 开展“学雷锋迎两会促发展”党团主题日活动
(五)进行成果经验分享
围绕增量配电网发展史和新能源建设成果开展成果经验分享活动。
图9 公司领导进行“增量配电网改革成果经验分享”活动
四、传播效果
(一)多家媒体报道
图10 《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22年9月3日在中国电力报发表
图11 苏海路光伏项目投运在连云港新闻展示
1.徐圩新区苏海路光伏发电工程并网发电被多家媒体发表链接
1)连云港手机台客户端:
http://api.lyg1.com/template/preview?content_id=118289&content_type=article&client_id=3
2)连云港传媒网:
https://www.lyg1.com/2022-08-30/65N2u3P7EOp70r4s.html
3)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7137935965729145384/
4)人民号: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0938526/rmh30938526
5)学习强国:全国首家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431230573158459712&item_id=543123057315845971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6199350982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56acae2d-9b0f-47b0-ae16-09670f6d89ff_166202006302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6)人民网:http://js.people.com.cn/n2/2022/0901/c360301-40106797.html
7)连云港交汇点讯:全国首家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在徐圩新区并网发电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5/0/M3K7faj6I0rVrcwh/1
8)中国电力新闻网:
http://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2/09/15/detail_20220915126974.html新能源消纳有新解
徐圩新区纳潮河光伏发电工程并网发电被多家媒体发表链接
图12 纳潮河光伏项目投运在连云港新闻展示
图13《国内最大接入增电配网集中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23年4月在《科技日报》发表
(二)社会效应突显
徐圩新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作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之一,以“1236发展路径”为统领,积极探索电力改革新样板,创新项目启动和运营管理模式,积累了先进的改革经验和实践做法,有效发挥了试点项目的引领示范效应,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省、百余家兄弟单位参观学习。2022年,东港能源公司主持编写的《能源投资企业以低碳、高效为目标的增量配电业务管控体系建设》荣获第二十九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图14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经济效益显著
2022年8月31日,徐圩新区苏海路地块光伏发电工程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这也是全国首家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项目。该项目位于苏海路南侧绿化带内(从港前大道至西安路段),总投资约2.4亿元,占地面积约700亩,于2022年3月20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接入深港变电站,建设内容包括约45兆瓦地面光伏阵列、110千伏升压站及其配套电力设施工程,为园区石化企业提供绿色电能,作为清洁能源,本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5400万kWh,按25年来计,全寿命周期运行内,光伏电站累计可节约标准煤约40.0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04.16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 0.96 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 0.29 万吨,并减少大量烟尘排放。
2023年3月29日,纳潮河光伏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用碳2.26万吨标准煤,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在徐圩新区用电占比!
2023年3月29日,徐圩新区第三座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徐圩新区中心河光伏发电工程也同步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徐圩新区中心河畔,总占地面积约3200亩,项目总投资约9.45亿元,总装机容量约为200兆瓦,每年可节约7.68万吨标准煤,是新区光伏发电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
预计到2025年,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清洁能源板块装机规模将超过68万千瓦,最大消纳占比73.5%,年发电量8.16亿千瓦时,约占新区总用电量10.86%,可节约用碳26.11万吨标准煤。
(四)示范效应引领
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集中式光伏、分布式电源新能源接入与消纳打破了集中式新能源和增量配电项目之间的壁垒。新能源消纳量更大,利用率也更高,对未来增量配电项目引入就近电源具有示范效应。
项目自建设投运以来,陆续引来了黑龙江、山东、江西、陕西、安徽、湖北、河南、新疆、云南等23余省份百余家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企业现场参观学习,达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品牌“宣传报道的多方融合,为能源电力行业开展社会责任传播、讲好生态品牌和新型电力品牌故事提供了借鉴参考。
图15 百家增量配电网企业参观纳潮河光伏现场
五、成果总结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东港能源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徐圩新区能源板块主力军作用,以高质量打造“优质国家级增量配电网示范企业”为目标,以“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服务园区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持续打造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