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开放合作 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2022-07-22

  加强开放合作 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聚焦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

  国电力报、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安栋平

  “‘十四五’是加快推进我国传统能源向现代化能源,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行业要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在7月20日由国能源研究会、国能源网主办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上,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多措并举,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能源行业认真回答的问题。

  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加速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脱钩是碳达峰实质。要坚持行业和地区递次有序达峰的原则,鼓励应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加速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多学科知识交叉会聚,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点日益突显,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关系更加的鲜明。”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强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经济师、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表示,林业碳汇除了具有碳清除功能外,还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应,同时还具有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社会效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希望能源行业能够将林草碳汇作为碳中和的必要手段纳入体战略当中。在实现未来碳中和的同时,支持林草生态产业的协同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将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变化

  国科学院院士、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将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新能源比例大幅度上升,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另外,新能源具有间接性、随机性和波动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调节的灵活性。

  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从路线图角度来说,“十四五”开展试点,以强度控制为主,量控制为辅,到“十五五”时期,基本上二氧化碳量控制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在顺序上,首先是国家碳排放量控制,然后进行地方碳排放量控制,最后是行业的碳排放量控制,这三个维度上需要分别做,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充分考虑我国存在已久的“四类二元结构”:一是煤炭与非煤的能源种类二元结构;二是能源资源集中于西部,能源消费集中在东部的能源消费二元结构;三是城市与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四是制造业用能和非制造业用能——能源消费二元结构。

   新能源系统技术与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

  阳光新能源副裁焦文广认为,跨界融合、生态友好、创新引领是未来能源的三大显著特征。

  焦文广介绍,以“技术+市场”双轮驱动,阳光新能源围绕垂直纵深、横向扩展两个方向纵横融合,打造出一批高效能、高融合、友好型的示范项目。目前在积极打造零碳能源基地的同时,将新能源系统技术与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一批“零碳家庭”“零碳小镇”和“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相继从蓝图变为现实。

  对于新能源未来发展,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裁叶凡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变化,风电机组定制化要求越来越高。在高原、海上、沙漠等不同区域,机组设计形式也是随机变化的。目前风电工程的施工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加便捷,风电厂的运维更加智能化,明阳智能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完全智能化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新能源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实现大幅减少运维人员。”叶凡介绍道。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碳中和行动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立足国内,更要着眼于全球,与国际相接轨,力求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内外畅通的格局。”史玉波强调。


  责任编辑:张玉坤

Copyright :copyright: 2001-2023 中国能源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能源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赵飞 1351105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