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林伯强:电力平衡新模式应是“供给+节能”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

  根据目前中央政府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电力平衡需要改变以前简单地从电力供给侧考虑满足电力需求,将节能(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满足电力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的电力平衡,一般先确定某期间的电力需求,而后根据能源资源生产储备状况,确定电力投资和供给。当然,以往电力平衡也涉及节能减排,但是,节能不是约束条件。

  因此,新形势下的电力平衡将受到节能减排和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约束,因此我提出电力宏观平衡模型,希望对今后的电力平衡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模式,相对应的公式应该是:电力需求量=节能量+电力供给量。

  公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在电力需求量既定和资金投入量有限时,要保证多少电力供给和多少节能,取决于投入。也就是说,资金既可以投向电力生产(进口),也可以投向节能。那么,有多种政策组合可供选择,如果将更多资金投入节能,节能量就提高,但是电力生产投入相应减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选择电力供给投入和节能投入,使满足电力需求的成本最小化,这是电力宏观平衡模型的第一个优化过程。

  由于需求侧的节能减排主要通过电力实现,电力宏观平衡公式中的节能量受到政府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那么,政府投入和公共政策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对电力投入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以往的电力平衡中,减排目标主要针对二氧化硫、粉尘和氮氧化物等,没有明确包括二氧化碳。但是,真正能够影响电力结构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电力平衡还需要改变仅受资源约束的电力供需增长和电力结构平衡规划,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电力需求的约束,即对电力需求公式中的电力供给量加上二氧化碳排放约束。一个特定的二氧化碳约束量就会有相对应的电力结构。一般说来,二氧化碳排放约束越紧,煤电在电力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越低,天然气,核、风和太阳能等排放率较小和新能源的比例则不断上升。

  当然,不同的碳排放量对应的电力结构,其电力成本不同,对经济增长、就业等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电力结构及其对应的电力成本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角度考虑是否可以接受该电力结构。政府可以将节能和排放约束下可以接受的电力结构作为电力规划的基础,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政策支持电力结构的实现。可以预见,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收紧(排放量下降),对应的电力结构发生相应变化,GDP、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开始时,对GDP和就业的冲击可能不大,但随着排放约束进一步 (收紧),对GDP和就业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将加大,在排放约束达到某一临界点时,相对应的经济成本就可能是社会发展和稳定所无法接受的。因此,电力宏观平衡模型的第二个优化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也是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电力宏观平衡还要求电力规划必须站到整体能源的高度,改变以往电力单  独进行平衡规划。各类能源之间有替代性,随着能源日益稀缺和能源价格走高,各能源之间的替代性会越来越强。在能源价格比较低的时候,能源之间也会有替代,但是,替代成本比较大,替代动力相对不强,如果替代需要的投资大,替代就可能是不经济的。但随着能源价格上涨,替代动力和替代条件日益充分,能源价格越高,替代投资就相对越小,替代可能性就越大。一旦能源价格走到一定高度,很多能源替代都将成为可能。

  日益增强的替代性使各种能源产品的价格具有联动性,也就是说,石油价格上行会带动煤炭价格上涨,尽管可能会有一段滞后期。这种价格联动关系既与能源替代相关,也受心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能源替代性和价格联动性使各种能源之间具有约束的相关性,各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互相约束。所以,电力宏观平衡模式由于考虑宏观节能减排目标,从而站在能源整体的高度,因此符合现阶段发展实际。

责任编辑:赵飞 助理编辑:骆子妍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