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访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启
邱燕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对能源领域的又一全新部署。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终端用电比重大幅度增加,新能源发电的渗透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部署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问题,因而亟须利用电力电子、储能、柔性控制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支撑。”近日,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启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能传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给装备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赵启:在“双碳”目标以及“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引领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旋律。传统电力系统正在向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演进,其技术基础、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将发生深刻变化,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特别提出要建强特高压、超高压主网架,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先进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气冷热氢互通互济;推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提高能效等,都将给装备企业市场开拓带来广阔的空间。但是,高比例风光新能源入网,以及相应直流电力传输的快速发展,促使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大量替代传统电磁式电力装备;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和运行分析,对电力设备、控制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诸多新命题给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西电集团作为在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中央企业,需紧抓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机遇,把传统电力系统中积累的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装备制造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新能源发电、储能、配网数字化等领域发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升级转型,服务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能传媒:中国西电集团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赵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西电集团以输配电全产业链为核心,持续拓链、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趋于完整、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在清洁能源发电方面,研发500千伏抽水蓄能用变压器、100千安~170千安系列化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成套装置、电气制动开关、启动回路开关、相序转换开关、1100千伏管道母线等“卡脖子”产品;开发出新能源发电站用预装集成式变电站、110千伏/220千伏升压站、10千伏/35千伏箱式变电站、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等一、二次成套设备并广泛应用。
二是在海上风电方面,系统完成了海上风机用升压系统、海上风电交流送出系统、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已具备系统解决方案成套能力。围绕海上风电低频输电系统,前瞻性布局低频开关、变压器等产品研发。
三是在绿色环保输配电成套装备方面,已掌握基于环保气体或真空开断的中压开关和110千伏高压开关、天然酯绝缘油配电变压器和110~220千伏高压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绿色技术,以及S13及以上型号的系列卷铁心配电变压器、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和调容变压器等配电变压器节能技术并实现工程应用。
四是在电网智能化方面,研发成功智能化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智能化变压器、智能化二次配电气体绝缘环网柜、智能化C-GIS等智能化输配电设备,以及IGCT-MMC换流器、电力电子式直流断路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电力电子装备,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五是在新型储能方面,研发成功大功率储能一体机、基于高压碳化硅器件的移动储能装备、基于IGCT器件的集成储能装置等产品,并同步开展国内领先的储能检验试验平台建设。研发成功超导储能限流系统并通过风电场挂网试运行。
六是在智慧能源服务方面,研发的工业企业智慧供电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厂区变电站无人值守和用能精细化管理。完成了智慧多能互补微网系统、综合能源集成技术研究,开发出综合能源智慧服务系统并实现多个工程示范。
中能传媒:未来五年,中国西电集团将如何分解动作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电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赵启:未来五年,中国西电集团将深入落实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当排头、作表率、创一流”发展新定位,以“主业突出、相关多元”为路径,坚持规模和效益协同提升,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智慧电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一是大幅度提升企业经营实力。主要经营指标增速高于集团公司平均水平,营收规模、利润效益总量大幅提升,占集团公司的30%以上,稳增长排头兵地位更加牢固,圆满实现“十四五”“三个翻一番”目标任务。
二是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研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果。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有效解决,新能源、综合能源、储能等核心装备研制、系统集成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制订修订一批国家国际标准,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
三是全方位推动深化国企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运营管控能力显著增强,体系运转高效,管理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多层次助力升级转型发展。形成以输配电装备制造为主导、新能源业务为支撑、服务型制造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断加大,新业态新业务新商业模式销售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利润贡献度显著提高。服务业务市场牵引力度加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