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中国政策性银行需绿色投资 “一带一路”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中国政策性银行需绿色投资 “一带一路”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于学华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开放式的全球合作平台和重要的发展融资平台。”8月22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绿色带路项目”)在北京发布由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撰写的报告——《政策性银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标准和规范研究》指出,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合作各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海外投融资以能源领域为主,其投资战略是否考虑到环境和气候影响备受关注。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正在增加,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投资中去。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中国企业对带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62.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893.3亿美元。2013~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集中在能源、交通、地产等行业,这三大领域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接近80%。报告指出,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不容忽视,中国金融机构需借鉴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在投资中普遍使用环境与社会风险政策(ESS)的做法来降低相关风险,加强“一带一路”项目信贷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

  据悉,我国正在逐步建立海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2017年,原环保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带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环境部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准则。报告指出,中国目前亟需专门的政策和指南规范和指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对企业而言,应对投资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还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所在,相关法规以自愿性条款和鼓励性措施为主,缺乏对违反东道国法规行为的惩罚措施。此外,目前对海外企业投资行为的监管存在不足,第三方的独立核查和现场检查薄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已经建立,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与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政策效力。

  报告针对燃煤发电行业的投融资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与规范。报告指出,由于煤电导致的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风险高,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100多家全球性金融机构均已发布了退出或限制在煤炭和煤电领域投资的政策和声明。报告认为,在全球金融机构“退煤”和“一带一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政策性银行应结合OECD《燃煤发电项目信贷的行业指引》等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燃煤发电融资标准,采用更严格的环境、能效、碳排放和水资源利用标准,建立中国金融机构的燃煤发电行业融资政策和标准。在双边和多边的政府合作文件中,要对此做出明确的特别说明。

  绿色带路项目核心组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投融资需求大,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已成为其能源产品与服务出口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影响力很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中国政策性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和投资指南,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的实践经验,制定适合带路绿色发展的最佳标准,避免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陷入高碳锁定,同时发展绿色、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基础设施,履行中国金融机构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支持与承诺。

责任编辑:王萍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