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2-04-07 11:34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引领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解读之一
戴厚良
近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本报特别策划推出“深度解读 聚焦‘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栏目,邀请多位院士、业内专家围绕《规划》,从石油化工、电力系统、先进燃煤发电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深度解读。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重大需求和能源技术革命重大趋势,规划了未来五年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蓝图,实现了与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及“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实现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
一、充分认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规划》系统总结分析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成就和世界能源科技创新形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规划》深入分析了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以及全球能源技术创新四个新动向新趋势,从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就,进一步坚定了能源企业把握大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切实肩负起推动新时代能源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规划》科学谋划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目标及定位。《规划》明确了引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等六大目标,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点牢固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上。
《规划》精准部署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聚焦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和引领能源革命等重大需求,以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以“短板”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技术创新为主线,以集中攻关一批、示范试验一批、应用推广一批“三个一批”为路径,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必将有力指导和推动能源行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步伐。
《规划》明确提出了保障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和创新平台体系为基础,以统筹部署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技术为带动,以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为依托,提出了创新机制、平台建设、成果应用、创新主体、标准管理、资金支持、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八个方面的一揽子政策举措,为我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构筑了坚实保障。
二、准确把握《规划》落实中的核心要求
一是突出能源安全在能源转型中的首要地位不动摇。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全球能源加快转型,尽管我国能源自给率在80%以上,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相对较低,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新能源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依然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落实《规划》部署,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科技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成为制约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落实好《规划》部署,坚持事业发展科技先行,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力以赴突破“短板”技术装备,加快形成“长板”技术新优势,快速推进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开创能源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新局面,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落实好《规划》的目标部署和重点任务,需要能源企业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按照“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特别是国有重要能源骨干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各自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认真落实《规划》部署,全力推进石油化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石油化工科技方面,《规划》围绕油气安全保障供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点部署了特种专用橡胶、高端润滑油脂、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等一系列炼化技术,以及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需要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全力推动落实,尽快取得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加快突破石化下游高端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当前,我国石化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炼油产能过剩、大宗石化产品占比较大、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低、碳减排难度大等问题。迫切需要立足石化产业链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找准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堵点、断点,坚定不移地稳链、补链、强链,加快突破特种专用橡胶、高端润滑油脂、高性能合成树脂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石油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建设制造强国、能源强国筑就坚实保障。
特种专用橡胶技术亟待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氢化丁腈、梯度阻尼橡胶、长链支化稀土顺丁橡胶等特种橡胶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既可为产业增效转型赋能,又可为制造强国夯实根基。
高端润滑油脂技术迫切需要集中攻关。随着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机器人、核岛及特种船舶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配套用高端润滑油脂需求快速增长,且新兴产业发展对润滑油脂的性能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围绕国家航空航天、高铁、船舶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布局了多元醇酯、烷基萘、硅烃、低聚抗氧剂等高端润滑材料构效关系和高选择性合成技术研究,开展研制硅烃基空间润滑油、高性能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超温宽通用航空润滑油脂等高尖端润滑油脂产品研究,推动高端润滑油脂、多元醇酯、长链烷基萘等基础油工业化步伐,为其工业级批量化试生产建立条件。
高性能合成树脂关键技术亟须突破。我国聚烯烃弹性体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25%左右,且市场需求仍在不断扩大;超洁净化聚烯烃材料是国家医药、食品等重点行业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环烯烃共聚物作为一种具有高透明性、低电介常数、优良耐热耐化学性、熔体流动性及尺寸稳定性的高端工程塑料,特别适合显示器、镜头等光学器件及医疗器具领域应用。
(二)加快突破生物炼制关键核心技术。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通过生物化工过程获得。在生物质能的各种利用形式中,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天然气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在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形势下,以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天然气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重要补充,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突破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是石化工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是全球公认的最具商业化应用潜力的碳减排技术之一。《规划》对CCUS技术作出统筹部署,从全产业链角度系统梳理了制约CCUS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我国石化工业直接碳排放量约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温室气体排放8%左右,排放强度较大、部分排放浓度较高,是减排的重点。当前,制约CCUS技术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其核心是低成本高效关键核心技术与设备的突破,同时要加强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建设,为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和工程支撑。
(四)加快突破传统炼厂转型升级及智能化应用技术。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炼厂必将随着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规划》部署了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传统炼厂的根本性变革。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将增强传统炼厂产品结构调变能力。在分子水平认识石油、使用石油,实现对石油烃类分子的定向转化,可从本质上实现原油高效转化生产化学品。但目前对分子炼油的机理还不够明晰,在分子表征、先进分离、模拟放大、分子重构和智能控制方面还存在技术瓶颈。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对于构建新型的石油分子转化平台,实现传统炼厂多产化工原料或多产航煤、兼顾化工原料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实现科研、设计、生产、经营与决策的一体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搭建起炼化企业资源全流程价值链优化平台以及基于泛在感知、生产操作监控、运营决策与执行的智能运营平台,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炼厂工业应用示范,培育形成基于用户、数据、创新驱动的新商业模式、新生产方式和新产业生态,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