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滨海供电助力中国“首乌之乡”奔小康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2-04-08 19:54

从烂在地里到年值2亿多元

——滨海供电助力“首乌之乡”奔小康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张 弦 倪 雯

  4月6日上午,盐城滨海万亩白首乌种植基地内,农机手们正驾驶拖拉机犁田,开着播种机撒种,一派忙碌景象……

  如今,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品,有着健脾消食、解毒及缓解食欲不振等功效的白首乌,在滨海全县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全国约95%的白首乌自滨海。这里已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首乌加工企业22家,年值2亿多元。2021年9月,“盐阜”白首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盐阜”牌系列首乌制品连续三届获评“江苏名牌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

  然而,20年前,这里采用传统的自然晾晒加工方式,因为效率低,加之阴雨天晾晒的首乌会发霉变质,极大地影响成品率,导致首乌一度无人收购,出现只能“烂在地里”的情况。

  从烂在地里到年值2亿多元的背后,是国网滨海县供电公司为白首乌的种植、加工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和高效的供电服务。

  “电烘干的效率真高!”

  滨海县因废黄河故道区域偏碱富钾的土壤、下咸上淡的阴阳水源等特殊条件,形成了适宜白首乌生长和高的优越环境,涉及滨海港、振东、滨淮、八滩等11个镇区。其,滨海港镇首乌村的3000亩田地全部种植首乌。

  首乌村有个“陈爹首乌坊”,是滨海县最早的首乌加工坊,迄今已有138年历史,村民陈华国是其第四代传人。

  刚接手首乌加工坊时,因为家庭式小作坊一天只能处理不到三十公斤,陈华国种植的白首乌不到10亩,每年10月将采收的白首乌以土埋方式集存储,到第二年3月全部处理完成,年收入10多万元。2002年6月,他决定扩大经营规模,放弃传统晾晒方式,使用流水线生,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他和兄弟陈华文同创办了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流水线加工厂,采用煤炉烘干白首乌,一天加工量超过200公斤,每百公斤获利200余元。

  “煤炉烘干温度不好把控。温度过高,首乌就烧坏了,表皮发黑;温度过低,果实容易发霉。”陈华国回忆道,“煤炉烘干一吨白首乌的成本需要五六百元,还要安排专人看管,加上人员工资,成本更高。”

  2012年10月15日,厂里的一炉白首乌烘干失败,让陈华国心疼不已。当时,滨海港供电所台区经理陆雷和周正林正巧上门为其加工厂检查用电线路,陈华国便向他俩讲述了自己的烦心事。

  “试试电烘干吧,便宜又好使!”陆雷热心提议道。

  “用电靠谱吗?停电了咋办?”陈华国心里犯起了嘀咕。

  “村里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早就完成啦,配电变压器容量增加到了200千伏安,支持电烘干机绝对不成问题。”陆雷的话一下子打消了陈华国的顾虑。在陆雷和周正林的帮助下,陈华国购买了一套电烘干设备,并很快上了马。

  “电烘干一天可以加工白首乌五六吨,每百公斤能赚到原来的3倍,电烘干的效率真高!”陈华国感叹道。 

  “你们电力人从未缺席”

  尝到了电烘干甜头的陈华国很快便向乡邻们推荐。于是,首乌村大大小小的加工厂纷纷效仿,购置并上马电烘干设备。

  陈华国创办的陈氏食品公司也先后注册“盐阜”“苏合农园”等商标,牵头成立首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供销”一体化运作,以此带动村民同致富。

  “我家种了两亩多地白首乌,长成后由合作社全部收购。时,我在厂里打工,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工资,收入十分可观。”首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毕正梅表示。

  2020年,省发改发布有关涉农行业用电价格政策,滨海县供电公司立即派人上门告知陈华国,并帮其办理相关手续,为其节省了20%的电费开支。同时,该公司组织台区经理定期对首乌村的电力线路和变压器等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巡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力满足陈华国等的加工厂可靠用电的需求。

  今年2月22日,陆雷上门为陈华国的加工厂检查线路设备。“我们厂准备换设备,采用热泵技术和微波技术,加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还能省不少电费。”陈华国高兴地说。

  “等你们厂设备到位,一旦开工势必用电超容。”陆雷告诉陈华国,超容用电可能会导致台区配电变压器超负荷运行而损坏,影响电网安全的同时,厂里也会因超容用电按规定受到处罚,因此建议其办理用电增容业务。陈华国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感叹道:“在服务村民致富的路上,你们电力人从未缺席。”

  致富不忘乡亲。目前,陈华国的加工厂有员工30多名,其同村困难家庭的村民就有10余人。在首乌加工繁忙期,他还会临时雇佣本村村民帮忙,增加村民的收入。

  据统计,首乌村现有的1811户村民,超过千户从事首乌种植、加工和售卖,年收入额超5000万元。 

  万亩基地用电更可靠

  “一年生白首乌亩1500斤,多年生亩超过2000斤……”3月5日,在首乌村农田里,陈华国正在向三百多位农民讲述白首乌种植技术,指导他们在月底种植白首乌过程的注意事项。

  2018年,滨海县引进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先进种植技术,打造了白首乌万亩基地,将包括首乌村在内的5个沿海村的土地实施流转,推行规模化种植,促进白首乌增增收。

  陈华国是滨海采用白首乌先进种植技术的探索者之一。他介绍,一年生白首乌淀粉含量高,长到第二年时块根容易腐烂,地下虫害、病害多,导致量严重下降,甚至绝收。种植技术改传统一年生为多年生,不仅显著提升了量,而且多年生首乌的黄酮营养成分是一年生的3倍,因此价格优势明显。

  打造万亩种植基地,采用技术推行规模化种植,更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保障。“多年生白首乌对土壤湿度要求极高,一旦停电,自动排灌系统便无法运行,田里积水超过3小时,白首乌就全烂了。”万亩基地经理张道国表示。

  为此,滨海县供电公司为万亩基地架、改造10千伏线路6.4千米、400伏线路3.5千米,更换配电变压器2台、组立电杆70基,增农业打水配变4台。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联合企业、农民、科研院所在万亩基地推行先进种植技术。“我们协助基地规划了监控线路,在种植区安装了30多台监控设备,实现了种植可视化。”滨海港供电所副所长陈曙球介绍,“土壤里装设感应土壤湿度、氮磷钾含量的传感器,工作人员通过搭建的一体化台可全天候观察白首乌生长情况,有效控制土壤条件。”

  “接下来,万亩基地内还将建设首乌特色小镇,包含养生餐饮、民宿客栈、林果采摘、首乌博物馆、海景日出等旅游元素。”张道国表示,滨海县供电公司已提前行动,今年春节刚过就对万亩基地进行现场勘查,将对其的一台50千伏安配变实施增容改造,以更好地满足万亩基地发展的用电需求。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