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4-01-26 15:16
案例实施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西宁供电公司
案例主创人员:喇小青 马少渊 陆园园 王宏霞 王娟 王国栋 黄宇清 刘玉斌 王闫
案例实施时段:2022年8月18日-23日
一、案例概况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是关系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错误的导向则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强调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方针,不断提高对突发热点的发现力、研判力和处置力,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国网西宁供电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青海大通“8·18”山洪灾害,第一时间组建应急宣传队伍深入受灾现场,立足自身定位和依托行业特色,聚焦抢修重点现场、主线通电等重大主题,策划实施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主题传播,让鲜活的素材不流失、让真实的新闻点有宣传,在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真实有效信息、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基础上,讲好国网故事、传递国网声音,彰显出责任央企的良好形象和使命担当。
二、思路创新
(二)联动有力有效,塑树品牌形象。建立应急新闻处置沟通联络机制,一方面主动与媒体记者沟通报道主题、采访计划、发稿时间等情况,将媒体宣传重点、社会关注焦点与应急抢修工作有机结合,争取将重要策划纳入社会媒体的选题计划,实现富有深度、价值突出、记忆深刻的社会传播;另一方面与媒体记者提前联合策划“重建家园”等新闻主题报道,聚焦灾后重建工作中百姓关心的用电问题,追踪报道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工作开展情况,以冲锋在前的担当姿态树立国家电网良好品牌形象。
三、实施举措
(一)合力为实,组建应急宣传队伍。应急伊始,国网青海电力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与国网西宁供电公司融媒体站打破固有分散疆界,坚持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组建应急宣传队伍前往山洪灾害现场开展融媒体宣传报道。根据不同人员的优势和强项,实行宣传人员分工跑线和分片包干机制,迅速做好现场宣传采集报道。联合省公司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组织后方支援力量,根据现场信息快速完成组稿及审核工作,实现人员协同配合、资源统一调度,发挥新闻宣传最大合力。
(二)信息为先,远程联动资源交互。做细信息对接,应急宣传队伍及时与现场指挥部对接,掌握现场工作内容及抢修进度,合理安排现场采访工作部署,快速完成现场图片、视频等素材实时回传和文稿采写工作,做到抢修进度高度追踪、宣传资源快速响应。后方支援力量及时整理回传素材,强化素材深加工,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络,力争融入媒体重点策划,实现富有深度、价值突出的社会传播。
(三)内容为本,全媒体融合报道。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模式,全程追踪、滚动播出、展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内容为本,实施重点新闻主题传播“首基电杆顺利扶正——首批停电村民恢复供电——受影响居民全部恢复供电——连续奋战三十小时 大通山洪抢险又见国网速度”,每个环节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但始终贯穿“抗洪救灾”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连续性和冲击力。创新融合手段,整合“文字稿、微博、电视新闻、短视频”等多类型传播渠道,推动新闻宣传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向社会公众及时反馈抢修进度,消除次生舆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扩大宣传价值影响力。
(四)联动为要,加强良性互动关系。拓宽与新华社、青海电视台、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驻青媒体站的沟通联络渠道,与新华社记者联合策划《抚慰伤痛 重建家园》新闻报道,通过主流媒体对抗洪抢修复电工作的权威“解读”,增强社会各界对国家电网责任担当的认同感,阅读量突破52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刊发电力员工奋力抢修图片,央视13台新闻联播《青海西宁大通县受灾居民用电恢复正常》报道,均为电力工人深入受灾现场全力抢修复电画面,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彰显电力央企的社会责任。增强与省市媒体记者的信息互通,应急宣传队伍获取第一手鲜活素材后,同步将新闻素材和有效信息传输给媒体记者,助力媒体挖掘事件延伸性新闻,增强新闻报道个性化和竞争力。
四、传播效果
在青海大通“8·18”山洪灾害应急新闻处置中,调配最精干力量、集中最优质资源,打造多点多矩阵发生矩阵,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传统媒体方面,中央三大媒体发稿9篇(含客户端),其他中央媒体发28篇,国网及行业媒体发稿17篇,省垣媒体发稿7篇,发布数量与质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在视频创作方面,将精彩内容进行碎片化包装,推出“我在现场”等短视频作品12条,让网友亲身感受现场,达到良好传播效果,浏览量突破100万次。
五、成果总结
组建应急宣传队伍深入受灾现场,进一步加强了新闻宣传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业务能力水平,为后续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更为持续创作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提供了更高“上限”;更加直接、更具现场感、更富情感性的内容创作,满足社会公众进行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创新运用“一端输入、多样产出”主题传播方式,增强突发事件下电力新闻宣传工作的个性化和竞争力,对内凝聚人心、激发干事活力,对外传播国网声音、树好国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