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4-01-26 15:16
案例实施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南通供电分公司
案例主创人员:刘佳宏 章亚运 吕右文
案例实施时段:2022年12月~2023年1月
一、案例概况
500千伏海门东洲-上海崇明输变电工程,是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工程,起于南通海门500千伏东洲变电站,止于上海500千伏崇明变电站,整个项目建设历时两年半,计划2023年底正式投运。届时,上海崇明地区将获得74万千瓦的新增供电能力,实现电网电压等级由220千伏到500千伏的“提档”,同时沪苏两省市间的电力交换能力将提高20%,更好地满足区域电力平衡的需求。
2022年12月底,围绕工程长江大跨越线路附件安装工作正式完成的时间节点,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对电力工人在长江大跨越线路作业进行宣传并推出短视频作品,该视频同时被人民网、我苏特稿、新华网转发,并分别创建“电力工人高空作业身后是长江落日”“落日下电力工人高空作业如音符”“落日余晖下他们犹如跳动的音符”三个话题全网推送,陆续被新华社快看等中央主流媒体抖音平台,国资小新、中国日报、中国能源报、中工网等影响力新媒体平台和电网头条的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视频号转发,前后共超过120家媒体平台转发报道,实现全网近千万阅读量。
二、思路创新
1.以机制创新提升宣传成效。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各类业务在品牌建设中的不同支撑作用,着力推进品牌融入业务,构建了“同计划、同策划、同实施、同推进”的品牌传播“四同”机制。公司宣传与电网专业工作同步开展,围绕中央媒体、省级主流媒体、海外媒体等外部媒体的不同需求,输出满足全媒体传播媒介的策划方案。该工程前期已经在各级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最终厚积薄发,抓住落日下施工这个美景,引发全网关注。
2.以模式创新增进价值感知。通过构建“价值感知”的体验体系,与社会公众多领域、多层面互动,打破传统单打独斗的宣传模式,围绕重点策划主题,公司与上级单位、本地主流媒体、网络大V进行了充分的沟通,邀请记者前往现场采风、采访,增进其对电网工作的了解和认可,在发现新闻点后,在本地媒体率先形成话题,并逐步在省级、中央级媒体上传播,最终短时间内集中发声,形成公众记忆。
3.以内容创新赢得公众认可。树立精品意识,迎合受众阅读规律,选取以短小精悍的视频开展多媒融合传播,精心选择拍摄时间,展现电力工人工作的壮美场景。线路作业期间,在不同时间段反复前往现场,积累第一手的视频素材。通过多场景、多时段的素材对比,确认在16:30—18:00作为拍摄创作的时间,落日余晖的映衬不仅能够展现长江大跨越线路的壮丽景色,同时电力工人的身姿犹如剪影,工作场景更加具有美感。
三、实施举措
1.明确拍摄内容和传播时间:前期精心筹划,组织专业拍摄团队前往现场,在500千伏海门东洲-上海崇明输变电工程长江大跨越线路附件安装工作正式完成的时间节点,使用无人机拍摄电力工人在长江大跨越线路上的作业情景,从一百多个视频素材中挑选出8个片段进行后期剪辑配乐,并第一时间联系媒体传播,展现电力工人开展电网建设工作的艰辛以及电力发展对于百姓生活的改变。
2.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种平台渠道进行传播:前期及时与业内专家和媒体人沟通选题,在引起媒体老师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后,精心敲定策划方案开展传播;完成剪辑视频素材后,第一时间向人民网、我苏特稿、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投稿,三家媒体分别在微博上创建“电力工人高空作业身后是长江落日”“落日下电力工人高空作业如音符”“落日余晖下他们犹如跳动的音符”等话题,这一举措吸引了近120家媒体广泛传播,进一步增加了短视频的影响力和曝光度。
3.关注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评论和转发情况:及时统计各大平台的传播数据,监测短视频的观看量、留言量和分享率,评估宣传效果,了解观众对视频内容的兴趣和反馈,同时根据用户留言、评论和参与相关讨论的数量和质量,发动身边通讯员力量及时推广传播、点评留言、开展互动,引导更多人关注话题并加入传播。
四、传播效果
“电力工人高空作业身后是长江落日”相关短视频的推出,率先在公司自媒体、本地官方媒体形成网络话题,在本地引发关注热潮,随后向上传播,在省级官方新媒体平台形成网络话题,进一步引爆全网,新华社、国资小新、中国日报、中国能源报、中工网等影响力新媒体平台和电网头条的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视频号相继转发,短短三天时间,收获了超120家媒体关注、近千万阅读量。这一传播活动不仅让电力工人坚守岗位、艰苦奋斗的正面形象再次“出圈”,强化企业进一步打造“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的社会印象,更吸引了业内外目光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进程,了解到南通在“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四、成果总结
本次短视频宣传策划不仅是融合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也为企业未来的宣传策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短视频作品发布后,传播持久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不仅在宣传周期内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而且在长期内仍有持续的曝光和关注,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海量用户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方式表达了对电力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电网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