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1-08-09 14:07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来进

  “在开辟小容量业扩设计‘一站式通道’中提升设计速度,仅3个工作日就完成设计,在高压线路迁改EPC总承包中,开展‘E名片服务’,助推工程优质高效实施。”这是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苏州电力设计院”)在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省管产业单位——苏州苏能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服务支撑主业、服务基层单位、服务公司员工”3F行动方案中的具体表现,获得了苏能集团上下的一片赞誉。



  将核心能力做“强”

  一直以来,苏州电力设计院聚焦电网技术提升,不断拓展思维,立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积极思考新方法,潜心开发新设备,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由苏州电力设计院设计的江苏省电力行业首个全地下变电站“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通园路主变电站”,荣膺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颁发的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通园路地下变为江苏省第一个110千伏全地下变电站,站址建设场地和周边环境复杂。为此,苏州电力设计院以合建模式同轨道调度大楼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设计中采用多项新设备、新技术。通园路110千伏地下变电站周边环境复杂,附近有加油站储油罐及城市交通干道——金鸡湖大道,且与轨道调度中心大楼共同建设,在省内没有可借鉴的设计经验,具体设计难点多、问题多,但设计人员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各专业协同合作,采用“上下双层接地网”布置设计,解决了站区场地狭小、接地网接地电阻过大的问题。同时,该工程还创新建筑设计理念,以“合建、入地”方式使变电站与周边建构筑物和谐共处。

  苏州电力设计院将进一步优化院内专业设计,提升各专业的协同能力和自身核心竞争力,紧密围绕上级单位战略布局,落实产业升级转型行动要求,助力构建“一体两翼生态圈”战略布局落地。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苏州电力设计院以创高新技术企业为契机,以博士团队为引领,结合苏州电网建设实际和工程一线需求,瞄准电网建设前沿技术,积极参与基建新技术研究,力争能有所突破。

  由苏州电力设计院设计的“苏州市区西片220千伏电网加强工程”喜获江苏省电力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金奖,且是省内唯一获得金奖的线路工程,已被列入省公司2021年争创国网金银奖储备项目。苏州市区西片220千伏电网加强工程采用了高压大长段电缆敷设创新工艺,电缆截面为2500平方毫米,单段长度达到1.58千米,是目前国内220千伏电压等级单段最长、截面最大的电缆工程。苏州电力设计院在接到工程设计任务时,第一时间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投入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运作,设计质量全程处于受控状态,设计过程中与业主随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与监理、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在施工过程中认真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对关键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重点说明,对容易出差错和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提醒,准确及时回答监理以及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为工程顺利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苏州电力设计院在装配式建筑物技术方面,全面深化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机械化施工,继续加大建筑一体化复合墙板、装配式钢结构全栓接等技术的推广力度,试点开展自承式外墙板、单元式小型建筑等新技术研究,实现现场“零焊接、零叠装、零涂刷、少湿作业”;在机械化施工技术方面,聚焦输电线路基础、道路运输等制约机械化施工的短板,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2020年11月30日,苏州电力设计院当年度已获授权各类专利8项(包括《一种电力电缆排管工井》《输电塔》等),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公开发明专利10余项;在研《苏州地区高压输电杆塔荷载组合系数优化研究》《苏州电缆沟通道基坑支护技术研究》《电缆工井开孔对结构的影响及其设计优化研究》等多项科技创新项目,有力助推苏州电力设计院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提升服务主业能力

  2020年12月2日,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苏州电力设计院已进入江苏省2020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据悉,本次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为国家级项目,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可以依照相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以此为动力,苏州电力设计院将继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推动管理变革,深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高地优势,着重激发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开展自主创新,引导员工在工作实践中结合理论研究,灵活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将相关成果应用到科技项目和群众性项目中,以真正解决工程设计中的疑难点问题,合理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苏州电力设计院将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做好“主业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逐步向本领过硬、具备提供“规模化、体系化、网格化、智能化”支撑能力的新型“第二梯队”转型。瞄准效率效益,加强经营分析,确保实现“营收”“利润”等各项经营目标达标,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释放经营活力,加快建立面向市场、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不断开拓市场新业务、运营新模式、发展新业态,进而更多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