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苦甲之地的“翻身仗”

来源:新华网 2021-01-26

    新华社兰州1月20日电 题:苦甲之地的“翻身仗”

    新华社记者崔翰超、王博

    冬日暖阳下,技术工钟华魁在新家门口的工地上劳作着。和沙子、搅水泥,样样精通。

    “干一天能挣个400多元,好啊!”钟华魁说。

    这里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12个移民新村之一——富民新村,也是钟华魁新生活开始的地方。


    这是2020年3月10日拍摄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山像和尚头,十年九不收”是钟华魁2018年以前生存地的写照。古浪县位于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山区里土地贫瘠,条件恶劣。家住山区的他过日子只能“看老天爷脸色”,靠着坡地里的小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勉强糊口。加上务工收入,家里4口人年收入也仅1万元出头。

    钟华魁不断与贫困斗争,但贫困山区里没技术也没条件,这好日子到底在哪里?

    搬!要出去!

    自2012年以来,当地政府将南部贫困山区数十个行政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1.53万户、共6.24万人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2018年,钟华魁搬入新家,移民区里道路四通八达,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最主要的是,政府在这里扶持搬迁群众搞产业,“断穷根”。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产业,以秀珍菇、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

    钟华魁搞起了日光温室和肉羊养殖。去年年底,钟华魁把自己养的300只羊销售一空,总收入超过50万元,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养殖小区,村民李应川在喂羊(2020年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过去只是一片大漠,如今随着“新移民”的迁入,一条条大路通向远方,一个个产业孕育希望。

    这一切,是甘肃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

    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环境多样,一省之内,雪山与碧峰比肩,大漠与茂林毗邻。但这里一直是“苦甲天下”之地,2012年全省有贫困人口596万,占全省农村人口近40%,86个县中有58个被国家纳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脱贫攻坚是甘肃群众命运的转折点。甘肃通过精准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协作帮扶等举措,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把贫困“一脚踢开”。


    2020年4月9日,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贵兰在自家的日光温室大棚中忙碌。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20年,甘肃75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涉藏州县整体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拓展了农民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其中,属于“三区三州”地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累计减贫161.34万人,“十三五”期间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搬进新居。

    同时,甘肃省不断夯实发展根基,为未来做足准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组道路硬化里程6.55万公里,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超99%,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25个。

    春节将至,钟华魁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早点准备年货,过个好年;二是扩大养殖产业,让日子过得更好,“新年新气象,继续加油干”。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Copyright © 2001-2022 中国能源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能源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江蓬新 010-5223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