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数字赋能 激荡能源革命未来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0-11-19 12:33

数字赋能 激荡能源革命未来

——2020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观察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王怡 莫非

  当前,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数字化浪潮席卷而至,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宣告中国能源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阶段,能源技术革命被赋予了怎样新的内涵?在数字革命与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中,我国能源转型将收获怎样的“加速度”?正在召开的2020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意在以科技创新之力回应这一时代命题。

  这既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展望,又是一个驻足当下的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最显著的特征是数字技术与传统科技的深度融合。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建立统一开放共享的能源数据平台,消除数据壁垒,打通流通渠道,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提升能源生产消费数字化水平。”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的讲话掷地有声,为新阶段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勾勒路径。

  以新基建为契机,着力推动能源电力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让从“数”到“数据”再到“数字化”成为行业“战斗力”,成为与会专家的一致共识。

  于是,身处这样一场能源电力领域重磅科技盛宴中,你会发现,无论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解读,抑或是对数字化技术与能源电力转型交织融合的判断,“重构”与“颠覆”的提法一点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重构: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一是明确将加强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二是通过各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内,低于2摄氏度,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付出努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张希良提出,根据模型研究,如果以66%的概率实现2摄氏度温升控制的目标,则要求全球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峰,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而我国提出的在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则是一个比较靠近1.5摄氏度温升控制目标的选择。“通过预设碳排放控制目标,倒逼思考能源与经济转型路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是一场时不我待的变革——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用数字化为能源系统赋能,推动能源技术、产业、装备和服务升级,已成为当下能源电力企业面对行业转型的应对之策。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国平用“重构”一词,描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面临的挑战。他指出,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对路径的高度依赖性。把握好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方向,需要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科学发展。“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提高和跨区直流送电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电力生产的清洁化转型,主要依靠电力电子化支撑,如何科学构建、适用新能源占比提高的电力系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通过基础理论创新来推动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建玲表示,推动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坚实保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实现均衡发展,解决能源供应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是能源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能源电力系统提出的重要诉求。除攻坚“卡脖子”技术外,华能集团通过打造“数字华能”“智慧华能”,支撑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由生产服务型向服务生产型转变。

  刚刚从进博会现场归来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强,更愿用“颠覆”一词来形容行业面临的变革态势。“从进博会现场就能够感受到,位于市场最前沿的能源设备制造商、服务商,今年以来通过加速并购等方式,迅速将自身打造为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未来能源智慧化做好准备。”面对“数字+可再生能源”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建也以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围绕管理数字化与业务数字化两条主线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借助“电建云”平台推动传统工程企业步入数字时代。

  颠覆:跨界思维重塑行业新生态

  未来我国能源电力技术领域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顺应数字化驱动发展潮流,深化“大云物智移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应用,不仅是能源电力行业关注的重点,同样“吸引”了信息化、数字化企业的快速入围。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认为,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世界级的业务难题。“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重塑,就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全量全要素的联接和实时反馈系统,二是完善的网络安全和数据资产保护,三是基于数据的智能生产决策和运营系统。”他表示,华为公司基于在联结和计算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实现全联接的智能华为,注重效率效益双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用城市大脑的理念,为构筑未来能源图景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认为,城市的发展经历“马力”到“电力”时代的演进过程,当下正处于“马力+电力+算力”时代的开端。城市大脑作为城市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传统现象的认知,促进了变革,也让城市发展发现新的路径与机遇。

  “在能源领域,传统思路是通过提供更多的能源供给去解决资源短缺或不平衡的问题,而城市大脑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即如何有效使用这些供给。”王坚说,如果把电、水、土地视为传统自然资源的话,数据则是一种新的自然资源,成为优化、调度城市所有公共资源的有效方法。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孙宏斌提倡用跨界思维来塑造能源互联网建设。“通过电力行业内部智能电网技术的升级或革新,不一定能够经济性地解决未来能源电力转型所带来的全部挑战。”传统的惯量不够就增加惯量的思维方式或将不可持续,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重塑能源生态。与城市交通平峰期负载率偏低同样,城市中的电力资产利用率在平峰时也不会超过配网容量的20%——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便具有很大的空间。

  “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不仅是能源电力系统单一层面的问题,而应是‘电力+各行各业’的共同推进。”孙宏斌认为,当前,电力同各个行业间都存在着壁垒,这样的“界”无处不在。但未来,随着再电气化、再现代化历程的不断加快,打破壁垒共迎挑战,将面临巨大的机会。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