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新能源角色演变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当时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11-06 10:16

中能传媒记者 余璇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所在,也成为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基础坚实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进入全面加速推进阶段,风光装机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电气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市场活力显著增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电装机总容量、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电网规模等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类电源总装机规模25.6亿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达到约3亿千瓦。全国形成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南方六大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间有效互联的电网格局,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稳步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增强。

  “在‘双碳’发展战略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务之急。目前新能源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正在经历从‘补充能源’到‘主体能源’的转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挑战犹存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

  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既是必须要坚持的底线,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前提。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和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电力供给造成一定影响。而且,目前我国电力尖峰负荷特征日益凸显,规模持续增加,但累计时间短、出现频次低、所占电量小,增加了投资成本与保供难度。此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看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受到广泛影响,同样增加了电力安全供应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装机比重虽持续增加,但系统调节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掣肘,尚未形成可靠替代能力。

  7月1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

  显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应只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单兵冒进”,还应有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协同作战”。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更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化解。

  《蓝皮书》显示,随着电力系统的转型发展,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电力市场不协调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灵活、高效、便捷互动的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亟须完善,适应新能源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市场设计亟待创新,各类调节性、支撑性资源的成本疏导机制尚需健全,输配电价、上网电价、销售电价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如何改革完善现有电价机制和电价政策,增强和稳定各市场主体投资预期,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难点所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指出,要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红利,畅通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难点堵点,最大程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效率与效益,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成本可控能控。

  “电力系统的双高甚至多高特性更加凸显,关键技术亟待攻关突破,调节型、支撑型资源的成本疏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杨昆认为,为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相应体制机制,促进电碳市场协同,加强电力系统标准与数字化应用的统筹协调。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建议,首先,应协同推进“电—碳—绿证”交易市场建设,在电源结构动态调整过程中保障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应建立健全发电容量补偿机制,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平衡安全。最后,要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充分挖掘需求响应资源。

统筹谋划路径布局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欧阳昌裕表示。

  “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涉及点多面广、时间跨度长,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特征差异明显,仍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有序推进。

  新形势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蓝皮书》认为,电力系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在功能定位、供给结构、系统形态、运行机理、调控体系等领域顺应发展形势、响应变革要求,主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二是电力供给结构由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三是系统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四是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双碳’目标导向下应构建能够承载高水平电气化和实现高水平低碳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林卫斌表示,能源系统电气化和电力系统低碳化将深度改变电源结构,使能源电力系统形态相应发生深刻变革。

  《蓝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应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据业内专家推算,预计2060年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将达到8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大幅提高,能源系统电气化水平将迅速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2035年将超过50%,成为电力供给的主力军。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90%以上,非化石能源电力系统将逐渐呈现深度低碳化特征。

  对于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描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实现从资源依赖转变到技术依赖。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随着叠加和积累,可以实现发展成本下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未来支撑能源和电力技术创新的两大因素是能量与算力,能量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可以改变人们制造工具的思维逻辑,而算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江蓬新

  校对: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