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论坛|南水北调工程“双碳”路径选择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3-03-23 16:07

张金明

  核心提要

  ●要把握“双碳”机遇,加快构建绿色国家水网,积极推进骨干水网建设,加强后续调水工程清洁能源配套建设 

  ●保证调水行业“双碳”工作路线与水利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协调一致

  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中,调水行业如何减碳?如何在确保水安全的同时,提升水系统效率、推动水能协同优化与碳减排?

  作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减碳路径规划无疑十分重要。

降耗减碳双管齐下是上策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调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当前南水北调工程碳排放主要是已建成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中发生的能源消耗和对应的碳排放量。其中,东线一期工程需要通过13个梯级、34座泵站逐级提水,全线总扬程65米,共安装水泵160台,总用电功率达到36.62万千瓦,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中线一期工程除惠南庄泵站外,基本实现全程自流供水,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整体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单位产值平均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从能源消耗结构看,东中线一期工程二氧化碳排放以电力消耗对应的碳排放为主,燃油等其他能源消耗对应的碳排放占比较低。

  南水北调工程未来碳排放情况与调水量直接相关。基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规划的调水量,计划到2030年前基本达到设计调水量。参考已建成东中线一期工程碳排放基础数据和同类工程碳排放数据,预计到2030年南水北调工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的东线二期工程、中线二期工程、西线工程、引江补汉工程等建成运行,将导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2030年后通过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替代、生态碳汇等方式实现碳排放逐步下降。

夯实绿色低碳管理基础是根本

  为了降低南水北调工程的能源消耗,达成碳减排目的,夯实绿色低碳管理基础是根本。应强化合规管理,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低碳转型等绿色发展制度,引导落实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完善绿色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双碳”信息平台建设,动态监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能源能耗和碳排放指标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在夯实绿色低碳管理基础的同时,要按照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推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不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深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拓展污水处理回用,统筹布局污水治理、再生水利用等项目,将东中线沿线缺水城市作为典型试点,重点跟踪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业务,投资参与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项目。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双碳”机遇,加快构建绿色国家水网,积极推进骨干水网建设,加强后续调水工程清洁能源配套建设。推动在水利工程开展前期工作和规划论证的同时,借助沿线地区丰富的水风光资源,科学谋划新能源项目,统筹协调、处理解决好调水工程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低等问题的制约与发展新能源项目上马快、周期短、效益好等之间的关系,锻长项、补短板,探索调水工程项目与新能源项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机会。

  此外,立足行业实际,建设生态水利;坚持多措并举,做好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动科技降碳、数字降碳等也是助力调水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完善支持政策是保障

  为了达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减碳目标,应深化内部协同配合,加强对“双碳”工作的统筹部署,保证调水行业“双碳”工作路线与水利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协调一致,完善各种支持政策。

  其一是确保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双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借助公募REITs、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和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基础设施综合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助力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制度。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拓展市场化资金来源渠道。规范碳达峰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二是统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监督考核责任,按照分级监管、逐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对各级单位进行监管,逐步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双碳”目标任务指标纳入生产经营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加强指标考核,切实扛起责任。

  其三是完善绿色发展相关职位、岗位设置,加快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绿色低碳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遴选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深化产学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还应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双碳”和绿色发展专题学习讲座,积极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办公方式。(作者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