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威夺金的背后
任子威夺金的背后
——还原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场景的科技和电力保障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记者赵冉 通讯员刘晋维 报道 率先冲过终点的匈牙利选手刘少林被判犯规,排在第二位的中国选手任子威获得金牌!——2月7日晚的首都体育馆发生了刺激又令人欢欣的一幕。据2月8日环球网消息,国际滑联已驳回匈牙利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申诉,任子威获得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已板上钉钉。
决定这枚金牌归属的依据,是仲裁回放系统提供的实时比赛影像。“我们要感谢现在有回放这个东西。”前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王濛在中国短道速滑队赢得首金后曾激动地说。运动员的动作转瞬即逝,而仲裁回放系统为裁判准确、权威判罚提供了客观依据。那么,这套系统是什么样的呢?本报记者通过联线首体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还原了任子威夺金背后的科技设备和电力保障。
据介绍,仲裁回放系统位于电子仲裁回放室,是短道速滑竞赛项目的专用设备,其主要用电设备为导播台、切换台、录像回放器等设备。这样一套“无死角”覆盖比赛场地、快速安全精准的仲裁回放系统,可以为裁判的判罚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它们对电力供应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失电情况,仲裁回放系统将无法完成录制,造成比赛延误甚至无法判罚的情况,给比赛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体电力保障团队细化制定了23项专项保障方案,确保保障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技防+人防’,确保此类重要负荷安全可靠。配备坚强供电方式,采取‘双路市电+UPS+ATS’的供电方式,保证仲裁系统机房内设备的不间断供电。赛前,保障人员还会针对重要负荷增加一轮设备特巡工作,深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首体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经理李清涛介绍说。
2月7日任子威夺金当天,是奥运会开幕以来首体最忙碌的一天。12个小时内,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交替进行,需要进行多次冰面转换工作。首都体育馆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需要进行冰面转换的场馆。
“运动员脚下的冰面下盘旋着不锈钢管,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所以能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据首体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介绍,这种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短道速滑馆,同样需要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每次冰面转换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在转换过程中,制冰机组会同步启动,场馆负荷迅速增高,需要身处不同点位的保障人员协同配合,高效完成转换任务。
比赛期间,每天都上演着相似的场景:制冰机房内,保障人员对电气设备、制冰设备等电力负荷进行细致巡视;在FOP(赛时比赛场地)区的保障人员同步关注着计时计分、裁判台等重要负荷的用电情况;电力保障指挥部内,监控人员在实时分析负荷曲线,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有特殊情况将及时联系现场保障人员核实;场馆的除湿、送风系统也在同步运行,保障人员密切关注并维持着赛场与冰面的温度,让运动员和观众处于舒适的赛事环境中。
场馆外,电力保障人员同样在紧张地忙碌着,开展临电设备巡视测温,确保赛时转播用电安全可靠;运维保障人员对特级直供输电通道进行不间断巡视,确保主网运行无虞……电力人正各就各位,共同守护见证着中国每一块金牌的诞生!
责任编辑: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