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12 14:44
2025年5月6-8日,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之际,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工业报主办的“中国能源品牌周”走进暖城鄂尔多斯,以“解码‘中国能源品牌全球竞争力样板’”为主题,开展研讨、遴选出十大支撑品牌案例,开展采访调研等系列活动,共同探索鄂尔多斯能源产业“新品牌”塑造。
内蒙古鄂尔多斯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我国能源产业的核心战略要地。但置身于国际能源市场的激烈角逐与国内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浪潮中,需要打造极具辨识度与竞争力的品牌。鄂尔多斯正加快构筑世界级能源产业,着力提升鄂尔多斯能源品牌影响力和话语权。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主任韩文科,中国石化出版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明,生态环境部原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原司长刘友宾,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牟思南、副秘书长王兵等能源界、品牌界专家,能源行业龙头企业代表,以及人民政协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城市报、中国化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环球网、中国报道等媒体代表共同参加探讨和探访。
共同探讨鄂尔多斯能源产业“新品牌”塑造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瑞宗在致辞中表示,本届“中国能源品牌宣传周”将鄂尔多斯作为中国能源品牌全球竞争力样本,既为展示鄂尔多斯能源转型成就搭建了平台,也为鄂尔多斯打响能源品牌,提升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四级调研员白海军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四级调研员白海军介绍,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大责任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能源生产基地。筑牢国家煤炭保障基地,提质增效智能化发展;打造清洁电力供应基地,风光火储多种能源协同发展;夯实油气战略储备基地,产供储销体系全面建设;建设国家煤制油气基地,彰显战略资源保障新担当;创建氢能应用示范基地,制储输用服全产业链布局。
鄂尔多斯十大支撑品牌案例分享
在5月6日下午举办的鄂尔多斯能源产业“新品牌”塑造研讨会上,进行了十大品牌典型案例分享。相关项目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门克庆煤矿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矿鸿操作系统、国家能源集团天骄绿能25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光伏领跑者基地的“骏马”光伏电站、新奥煤加氢热解联产甲烷和芳烃技术、内蒙古兴圣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BOG提氦项目、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国盛利华制造-内蒙古首套制氢系统、中国华能北方联合电力达拉特发电厂百万千瓦机组项目、全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蒙西蓝海光伏电站等十大典型案例。
研讨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秘书长王兵主持。能源界、品牌界专家、十大品牌典型案例相关企业及主流媒体代表分别围绕鄂尔多斯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存在的挑战与“新品牌”塑造路径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石化出版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明
中国石化出版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明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期待品牌专家与媒体在实地探访中深入探究鄂尔多斯优秀且具影响力品牌背后的内涵、形成与塑造过程,同时,分析鄂尔多斯孕育优秀品牌的原因,不仅聚焦能源品牌,还力求为鄂尔多斯品牌塑造与传播提供有益建议。
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主任牟思南
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主任牟思南表示,鄂尔多斯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能源转型的城市,鄂尔多斯的能源品牌塑造离不开优秀企业及品牌案例支撑。应以品牌化思维对现有优质项目和技术进行塑造与表达,借助媒体力量,在国家品牌建设的重要节点上,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唯有如此,才能将项目更好地推向国际舞台进行宣传推广。
实地探访多个项目,把脉“新品牌”塑造方向
5月7-8日,专家与媒体代表展开实地探访,主要围绕能源安全保障等重要命题,聚焦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光伏治沙、零碳园区、氢能等能源新生态战略布局成就,深度探索新型能源体系下的鄂尔多斯“新品牌形象”标签塑造举措。
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专家与媒体代表听取蒙苏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介绍及园区内的企业基本情况介绍。蒙苏经济开发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开发区聚焦“风光氢储车”产业链,重点布局“双百GW”产业,创造了六个自治区第一:第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第一个光伏全产业链、第一台氢燃料电池系统、第一条2000标方电解槽生产线、第一条光热发电平面镜生产线、第一条光热发电曲面镜生产线,填补了相关产业空白。远景全球首创零碳产业园模式并在鄂尔多斯成功落地和运营,零碳产业园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等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助力其实现从传统能源依赖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隆基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占地250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37万平方米,项目整体建设46GW硅棒硅片+30GW电池+5GW组件。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两年建成”的“鄂尔多斯速度”。
据了解,鄂尔多斯将氢能领域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4+1”重点点位,重点在电氢多能转换、天然氢气勘探、氢燃料电池研制等领域寻求突破。在国鸿氢能展厅,专家和媒体代表参观了该企业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在今年交付的搭载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的重卡已应用于煤炭短途运输等场景,为“风光氢储车”战略注入动能。
中国华能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达拉特发电厂百万千瓦机组项目是蒙西电网首台百万千瓦机组,也是华能集团公司“十四五”期间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第一台百万千瓦机组。机组采用新一代高效超超临界系统,二氧化碳排放较国家标准降低23.43万吨/年,废水百分百回收。项目国产化率达行业领先水平,采用全国产化华能睿渥DCS系统,全国产化10千伏智能高压开关柜,国内首台全国产化100万千瓦等级100%容量锅炉给水泵等设施。机组的成功投运将鄂尔多斯地区低热值高硫煤成功就地转化,大幅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蒙西电网能源保供能力,对于服务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山东能源集团荣信化工,专家与媒体代表现场了解到,该企业年产80万吨烯烃项目以甲醇为原料,采用甲醇制烯烃技术生成聚合级乙烯及聚合级丙烯单体,再通过聚合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和高性能聚丙烯产品,显著减少了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自治区重点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园区内甲醇就地消化,有效延伸“甲醇一烯烃一高端新材料”产业链条,形成上下一体、纵横连接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全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内蒙古新能源白音提布光储电站,专家与媒体代表详细了解了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的举措。电站自投运以来,在发电量、储能协同、经济效益及生态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光伏+储能+生态修复”模式的标杆案例。重新定义采煤区新能源开发的经济与环境价值平衡点,推动鄂尔多斯从“煤炭之城”向“零碳之都”跃迁。
在达拉特经济开发区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园区,专家与媒体代表参观了新奥集团研发的世界首套7MPa粉煤加氢热解工业示范装置,并了解粉煤加氢热解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该技术是由新奥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粉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融合了煤制气和煤制油的优势,通过梯级利用、全价开发,真正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可以预见,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我国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开辟新途径、提供更优方案。
走进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专家与媒体代表纷纷为其创意设计与规模所震撼。据“骏马电站”技术服务方山东院内蒙古鲁电蒙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突破传统电站设计理念,将19.6万块组件排布为奔腾的骏马图案,一是蒙古族“马背民族”的文化传承;二是象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与光伏人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文旅打卡地。此外,通过精益设计,创新采用各项针对沙漠电站的设计解决方案,应用先进光伏技术降低度电成本;电站多种跟踪支架的成功应用,为后续电站设计建设提供了技术示范。值得注意的是,在沙漠腹地,该电站创新性地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开发有机结合,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林光互补立体化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为后续三北地区光伏治沙项目树立了样板,引领了光伏治沙的发展潮流。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公司电站负责人介绍,该电站采用智能跟踪光伏支架系统、智能组串式逆变器、电力载波通信、智能IV诊断、智能光伏管理系统等先进产品和技术,实施升压站无人值守,在“沙漠之光”运维中心实现远程集控,达到光伏电站智能化发电和运维。截至4月末,电站清洁发电2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6万吨,减碳效益显著。
专家一致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以“零碳产业园、骏马光伏电站、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等标杆项目为引领,打造了全球瞩目的绿色能源转型样本,为支撑鄂尔多斯打造“中国能源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样板”提供了内核。其构建的“标杆项目驱动+技术标准输出+品牌价值外溢”发展范式,为全国乃至全球能源产业转型品牌建设提供了样本。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