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热点

为长三角绿色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甬绍舟地区首座大型抽蓄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时间:2025-05-09 15:51

为长三角绿色能源体系注入新动能

——国网新源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周倜然 通讯员王建忠

  58日,甬绍舟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国网新源宁海电站”)4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电站实现全面投产发电。

  国网新源宁海电站总投资70亿元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通过两回500千伏线路接入华东电网电站的建成投产,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积极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实践。

  灵活调节保供电 “大国重器”显担当

  目前,浙江电网已建成“三直两交”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三条西电东送直流通道已投运。“十四五”以来,浙江新能源快速发展,截至今年3月底,新能源装机已达5721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36.65%。

  今年4月15日,浙江光伏发电出力达343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给浙江电网的运行带来了挑战

  抽水蓄能电站被誉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国网新源宁海电站紧邻上海、杭州、宁波负荷中心,位居秦山、三门核电站中间,周围有千万千瓦级的光伏和沿海风电。

  宁海电站全面投产后,双向电力调节能力达280万千瓦,可进一步改善华东电网电源结构,提供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绿色清洁的电力保障,有效提高浙江省乃至上海、华东地区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每年可节约燃煤消耗量约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万吨,支撑浙江实现“双碳”目标。

  同时,国网新源宁海电站紧贴工程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引领,积极探索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全方位创新创效,服务抽水蓄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电站攻克隧洞群全断面机械化掘进关键技术,成功应用全球首台大直径、深竖井硬岩掘进机,完成直径7.8米、深200米地下厂房排风竖井的挖掘施工;

  精准控制爆破参数提高洞室开挖半孔率,在地下厂房打造“外光内实”的精品岩锚梁,在上、下水库大坝面板混凝土中创新性掺入玄武岩纤维材料,明显提升了面板混凝土抗裂性能;

  此外,电站在引水斜井压力钢管成功应用自动焊接机器人在上、下水库进出水口闸门井应用门槽云车直埋技术,高标准打造“一站式”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基建智能管控中心、智慧档案库房,为抽水蓄能电站机械化施工、智能化管控提供了“宁海方案”。

  生态环保助低碳 乡村振兴促发展

  国网新源宁海电站本着“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推进绿色施工、建设惠民工程,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国网新源宁海电站结合工程建设需要,统筹安排,将下水库周边涨坑、团联、毛洋等8个村组饮用水接入市政自来水管网,结束了村民世代喝溪水的历史;电站与地方修建的共建道路,惠及沿途十余个行政村;整治涨坑溪河道,将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消除了涨坑溪防洪隐患;电站建设期每年可拉动GDP超3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税收0.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运行期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0.92亿元,为助力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绿色“引擎”。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宁海县全域是生态旅游示范区。国网新源宁海电站通过建体系、优方案、引技术、选材料、抓落实,重点抓好边坡复绿整治、施工废水处理等,打造绿色工程。

  为最大限度降低开挖对原有生态的扰动,电站实行“早进洞、少开挖、强支护”,将部分上、下库连接公路由“明挖”优化调整为“洞挖”。电站内公路总长15702米,其中隧道8818米,占比超过56%,减少对山体、植被的影响;

  在国内抽蓄行业首次使用植被混凝土复绿技术VCC),施工复绿同步进行。电站复绿岩石、混凝土面边坡41万平方米,其中采用厚层基材喷射护坡技术(TBS)复绿23万平方米,采用VCC复绿18万平方米,实现开挖边坡的100%复绿,真正做到了把绿色还给大山;

  电站设置废水处理系统9处、废水处理移动一体化设备3套、临时沉淀池30余处,实现电站施工废水处理循环利用。

  电站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浙江省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抽水蓄能建设“六精四化”示范工程、浙江省优秀档案室等荣誉称号,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9项、行业级工法5项,科技创新、QC等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浙江省“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实现行业内多项技术突破,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技术革新及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经验。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