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建 时间:2025-05-13 16:59
5月11日
中国能建陕西院设计的
全国首座地下330千伏变电站
西安朱雀(城南)330千伏变电站及
送出线路工程建成投运
这座“隐形电力心脏”
不仅破解了城市核心区用电难题
更与1300年前的唐长安城遗址
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隋大兴•唐长安城•第九横街
项目坐落于西安南北中轴线东侧的南二环和文艺路交界十字西北角,地处1300多年前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第九横街,属于唐长安城外郭城的街道系统,位于108坊的永乐坊与靖安坊之间。这里不仅是唐长安城交通与功能分区的骨干,唐代城市规划智慧、经济繁荣与文化开放的缩影,也是当时唐长安城的CBD。
城南变电站地面采用“对标标识”方式,通过精准标注唐代坊墙边界、第九横街车辙及道路空间数据,将地下遗址的分布位置、走向与规模转化为可视化标识。这种设计既保护了文物层免受施工破坏,又以数据化复原技术将考古信息转译为公共可识别的图形语言,最终实现文物保护与变电站功能的无缝融合,为古都能源升级提供兼顾历史传承与能源革新的解决方案。
一端铭刻岁月和过往,一端照亮现实与未来。在这里,唐长安城的“干线交通路网”与现代“智能电力网”穿越千年时空对话。十三朝古都的灯火,既被历史夯土默默守护,也被现代科技精准点亮,从文物“保护”拓展至电力“创造”,推动“城市基因”演化新格局。
面对54米*95米的狭小场地,周边环绕多层建筑、西安二环南路交通繁忙和地下市政管廊环境复杂等问题,项目在地面一层布置主变压器和配套散热器,将其余高压设备全部“隐身”于地下三层。
项目总建筑面积6855.59平方米,而地上面积仅占1051平方米,较同规模常规地上全户内变电站省下约5个篮球场的空间,契合西安市“口袋公园”理念。
项目通过向地下“借”空间,不仅解决了特大城市中心区供电能力瓶颈,更成为基础设施与人文、自然协同共生的标杆案例,为高密度城市负荷中心供电提供可持续方案。
西安朱雀(城南)330千伏变电站及送出线路工程合计38项(变电25项,线路13项)工程亮点,应用21项国内首次突破引领行业变革。
1.国内首台套试点应用
项目主变压器是国内首次采用330千伏/500兆伏安超大容量主变压器,为首台套试点应用工程,也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330千伏自耦电力变压器。技术方案改进了屏蔽结构,具有损耗低、温升低、局放小、噪声低等特点。
2.国内首次融合布置革命
项目配电装置采用L形融合布置方式,将所有电压等级配电装置融合布置于同一间配电装置室内,节省设备布置占地面积约两个羽毛球场的占地,减少了监控、消防等附属设施的投入数量。
3.国内首次采用电缆水平进仓
城南变电站项目创新性地将330千伏电力电缆与GIS电缆仓的对接方式调整为水平对接,使电缆夹层高度从4.5米降低至3米,减少了主体基坑的深度,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本。
国内330千伏电力电缆首次采用水平蛇形敷设技术,充分利用横向空间,最大化提升了顶管隧道的空间利用率,保障了电缆走廊的宽度,为多电压等级电缆的协同敷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提升了工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4.国内首次智辅革命
国内首座330千伏地下智慧型变电站综合管控系统创新构建了集成智能巡视、环境、安防、消防、七氟丙烷气体泄露在线监测和电气火灾监控等十余项子系统数据,形成设备状态全景感知、异常事件自主决策、应急操作智能联动的立体化管控体系,较传统变电站提升运维效率30%,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5.国内首次体系革命
国内首次采用型钢混凝土复合结构体系,即型钢混凝土扶壁式外墙+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型钢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的复合结构体系,解决结构体系与材料选型的难点,填补了地下变电站型钢混凝土复合结构体系研究及应用的空白,在结构设计史上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引领地下主体结构体系研究的方向,属于国内首创。
灭火黑科技
高压细水雾+七氟丙烷+超细干粉,构建三维立体灭火系统,安全感爆棚。
静音之王
用声子晶体材料吸声,噪声低于65分贝,隔壁小区都听不见。
会呼吸的变电站
导光管引入自然光,通风系统自带余热回收,能耗直降40%。
十年磨一剑
古都的“隐形守护者”
9年设计优化+4年攻关建设
中国能建陕西院
用匠心铸就精品
这座深藏地下的“电力方舟”
不仅点亮了西安万家灯火
更是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时代答卷
用创新破解城市核心区用电困局
以匠心守护历史文脉
实现电网建设与遗址保护的完美平衡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