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致敬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劳动模范张华:在城市动脉砥砺前行的“电缆医生”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30 15:04

在城市动脉砥砺前行的“电缆医生”

——记国网天津电缆公司电缆运检四班班长张华

见习记者 李庆雷 通讯员 何铎 郭斌 

  在天津电网的“动脉”深处,有这样一位守护者:他扎根电缆运维检修一线28载,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用20余项国家专利打破国外垄断,成为行业创新的标杆。矢志不渝埋头苦干,202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国网天津电缆公司电缆运检四班班长张华。

  扎根一线守初心:用脚步丈量责任

  1997年,21岁的张华成为一名电缆检修工。面对地下隧道潮湿阴冷的环境、高温工井的炙烤,他从未退缩。“知识改变思想,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这句座右铭伴随他从中级工一路晋升至特级技师,成长为电缆专业的行家里手。

  “地下16米,是责任也是战场”。今年春节,地上万家灯火通明,团圆喜悦洋溢在每分每秒之中,地下春寒料峭让电缆隧道更多了一份“苦楚”。张华带着队员正在进行电缆隧道巡检。隧道内阴冷刺骨,眼镜和仪器屏幕不断起雾,但他们仍坚持逐段检查管道接缝、测试电缆接头状态。“数字孪生系统能在线监测数据,但春节保电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亲眼确认才踏实。”张华说。2.1千米的隧道,每一步都是对城市电网安全的承诺。这样的坚守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0年张华便经历了6天与60摄氏度工井的“烤”验。

  2010年8月,为确保津塔电源线工程顺利送电,张华带领团队在近60摄氏度的电缆工井内制作热缩接头。工井狭小闷热,他安排队员轮流休息,自己却连续作业数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呼吸都困难,但电缆是电网的‘主动脉’,容不得一丝马虎。”最终,团队突击6天完成任务,展现了电力人“铁军”般的意志。

  从重点工程到民生项目,张华的战场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天津地铁7号线、10号线等重大民生工程中,电缆迁改工作紧邻居民区。张华带领团队现场勘查100余次,挨家挨户沟通,开通临时通道,化解居民顾虑。“既要保进度,也要保民心。”他笑称,那段时间“跑断腿”是常态,“磨破嘴”是必修课。为此,张华组织成立攻坚小组,带头协调解决物资等诸多困难,高效推动了天津地铁7号线、10号线、11号线等7项重大民生工程中涉及的电缆迁改工作。

  创新奉献显担当:以技术突破瓶颈

  如果说扎根一线是张华的底色,那么创新就是他最亮眼的标签。从防盗井盖到智能机器人,他用技术革新破解行业痛点,将“中国工匠”的智慧刻入电缆行业的每一次进步。

  2023年,一场特殊的比赛在电缆工井内上演:张华与第三代电缆剥切打磨机器人同台竞技。机器人凭借电动旋转剥切方式一度领先,但在处理非正圆形电缆截面时,张华凭借20多年的经验反超。“给机器人装上‘眼睛’,让它实时调整剥切深度!”赛后,找到机器人升级方向的他,立即带领团队升级第四代机器人,通过光学传感和智能算法,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这项成果将电缆接头预处理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效率提升近3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反哺实践,张华从“手工匠”到“机器人导师”的创新之路始终遵循着这样的闭环逻辑。

  “电缆切割工艺在变,但工匠精神永远不变。一代代电缆人在实践中反复磨炼、精进手艺,摆脱技术封锁、掌握核心工艺,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2008年,针对井盖频繁被盗问题,张华设计出“新型防盗检修井盖”,仅凭专用扳手才能开启,获天津市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此后,他带领团队研发“电缆终端头胶质绝缘套筒”“高压电缆接头剥切打磨一体自动化系统”等30余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用创新让手艺更精、效率更高。”他说。

  埋头苦研近三十载,张华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是他心血的见证,也是一代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印记。“电缆是电网的主动脉,给电缆‘做手术’是良心活,要保证自己加工的电缆附件在地下安全运行数十年不出问题,考验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名电缆工匠的责任心。”张华说。

  28年风雨兼程,张华用双脚丈量地下隧道的每一寸电缆,用双手打磨出行业领先的科技成果。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城市点亮灯火”的初心。正如他所言:“电缆是电网的‘良心’,埋在地下几十年,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这份坚守与担当,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从师父手中接过巡检工具,到带领青年员工守护电网,挺膺担当与创新奉献正在张华的实践中代代相传、薪火不辍。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