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国网冀北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奔跑在春天里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1-08-09 14:06

奔跑在春天里

——记国网冀北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

《中国电业》通讯员 崔静 胡婷婷

  春种一粒粟。

  成长的拔节声,回响在冀北大地。

  从服务“双碳”目标落笔,国网冀北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简称新能源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他们成为2020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获得者。

  春天的故事总能让人无限遐想。截至2020年底,冀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达到2831.2万千瓦。把这串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那些默默耕耘在“风光”沃土上的工作者,才会一点点露出清晰的面孔。他们习惯把一次又一次攻坚称为“穿越无人区”,并且为了追寻那些未知难题的答案拼尽全力。数字不断上涨的背后,是新能源所这些电力建设者,和他们隐藏在国家宏大蓝图里的尊严与梦想。

  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团队,究竟以怎样的速度在新能源发展之路上奔跑?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又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

张雄特高压检测现场合影。资料图

  在路上

  天津大学本硕博毕业、新能源所技术骨干、张雄特高压电磁暂态仿真平台技术带头人……在多个头衔的背后,32岁的王潇一步一个脚印,踩得结结实实。但在半年前,一场看似普通的肺炎,几乎轻而易举地绊倒了这个“人生赢家”。

  2020年12月底,王潇开始发烧,浑身酸痛,痰里带着血丝。几天来,他连续通宵加班,4个晚上加起来睡了不到10个小时。此时并网最后期限即将来临,然而该团队在振荡评估时发现,部分风电场有振荡风险,需要24小时不间断开展风电机组性能优化与复测。

  以为只是患了普通感冒,王潇有意隐瞒了病情,因为他怕同事“撵”自己回去休息。于是,他用口罩把脸围得严严实实,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用“外卖”潦草地补充一点体力,之后再吞下大把感冒药。

  12月的最后一天,风电场振荡风险最终通过策略优化而成功化解,所有风电场当天就能安全并网。

  那时,王潇烧得几乎站不住了。他猛地回过神来,一刻不停地赶到新冠肺炎收治医院。

  CT显示,他感染了严重的肺炎,双肺大面积呈毛玻璃状。等待核酸检测的间隙,同事们发来庆祝并网成功的消息。这个一米八的大男人,心里突然难受得不行。

  他默默翻看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上,实验室昼夜灯火通明,墙角铺开的行军床和空的外卖饭盒还没收拾,正在工作的同事眼睛里布满血丝,两个女儿花儿一样的笑脸,年轻的妻子朝他比划着“加油”……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泪。

  “集中并网的成就感瞬间就被恐惧稀释得无影无踪。一想到可能会传染给同事和家人,喉咙就像被捏住喘不上气来,心里揪着疼。”王潇描述着当时的苦闷。

  幸运的是,他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性肺炎,不是新冠肺炎。长期过度疲劳让症状加重,跟新冠肺炎症状极为相似。

  很难说得清,在这个年轻坚强的团队里,留下了多少类似的笑容和泪水,没人记得那些细微的瞬间。他们平时大多沉静寡言,却在说起新能源建设和自己的专业时眼睛熠熠发光。

  王潇的朋友圈记录了一张微信工作群截图,时间是凌晨1时28分。他刚完成了一项复核,在群里说了一下结果和改进措施,没想到提示音响个不停,还在加班的同事一个接一个被“炸”了出来。

  “我们团队是一个有情怀、有梦想的团队,这是一群会为国家电力事业拼搏的年轻人。”新能源所所长刘辉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团队,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该团队成员的职业规划将会和国家新能源事业紧紧拴在一起,全力奔跑过、奋斗过,将无愧于青春。

  风语者

  2020年11月23日,韩家庄风电场测试高低电压穿越,气温已经低于零下30摄氏度,按规定可以停工,但是工期太紧,杨伟新盯着设备一言不发,硬是在冰天雪地里撑了一个星期,完成了检测任务。

  在朋友眼里,杨伟新见多识广。但只有长年“跟着风跑”的人才清楚,这种走南闯北只限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当朋友聚会聊起热门旅游路线时,杨伟新根本插不上话,但是他能对跑过的40多座风电光伏场站的路线如数家珍。

  在塞北坝上白茫茫的雪域,杨伟新能够准确分辨出风电场的位置、距离,甚至细微的气象差别。他穿越过张雄特高压配套的40多座场站,驻守现场300多天,检测过近百台机组。

  近百台机组的检测经历,足以让他成长为和前辈一样优秀的专家。去场站的路上,他根本不用导航,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是“风语者”特殊的定位标记。

  杨伟新说,他们是“靠天吃饭”。高/低压穿越检测需要严格的风象条件,“大风”“小风”都要符合检测要求才能开展工作。多年跑现场,让他练就了与风“对话”的绝活——能够根据天气细微变化,预测出相对准确的风象条件。

  今年4月28日,他和同事马彦伟到达沽源天鹅湖风电场。马彦伟家在河南,已有半年没回家了,本来想趁五一假期回家探亲,但是任务紧,探亲眼看又要泡汤。

  没人比杨伟新更能理解5天假期对老搭档的意义了。他让马彦伟先买好车票,到达现场当天他们就一刻不停开始接线,当晚10时接线完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风来”。

  在杨伟新的时间体系里,没有四季,只有多风季和少风季。从年底至来年春季,坝上地区通常寒冷多风,刚刚过去的4月,杨伟新又完成了4台机组的高电压检测。更早一段时间,他们一直在现场干到春节前夕。

  一直奔跑在路上的人,老天也会眷顾。4月29日这一天,居然完成了高/低压穿越全部检测项目。“大风小风赶在一天,这运气可以买彩票了。”杨伟新兴奋得直搓手。

  杨伟新的记忆里,检测一台机组最快4天,最慢的一次居然整整等了30天。

  或短或长的等待里,他曾经烦闷、焦躁、疲惫,想一走了之,但最终还是留下来了。空旷寂寥的场站,见证了太多汗水,也承载了太多寂寞。

  那些难熬的日子,他经常想起师傅——新能源所副所长宋鹏博士。

  2012年,国家风光储示范项目即将投运,所有风电、光伏、储能设备均由新能源所自主调试。示范项目建设选址在张北坝上地区,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平均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大雪封山,工程车开到山脚下就走不动了。宋鹏带领几名工作人员,背着几天的饮用水和方便面,拿着铁锨,一点一点铲开一人高的“雪墙”,徒步上山。

  整整一个月,宋鹏往返几次,完成所有调试工作。有一次,因为赶工期,没有及时下山补给,偏偏又遇上再次降雪,几个人被困在山上两天两夜。所幸在雪停之后联系到同事,几个人才安全下山。

  这次经历给杨伟新留下深刻印象。2018年,宋鹏因为工作调整,离开了新能源所。但是他把最重要的东西,留给了徒弟和其他年轻人。

  这些东西,是杨伟新在场站度过的无数个不眠夜,一点点想明白的。

  如今,杨伟新也带徒弟了。他和师傅一样,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把师傅传承下来的那些宝贵财富,渗透在每一次任务的细枝末节——他曾经像师傅一样背着给养徒步上山,曾经在冰天雪地中冻伤耳朵,曾经在呼啸的冷风中咽下一天中唯一一顿饭……

  杨伟新把世界的浮躁一点一点屏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日子越过越简单:他会为在呵气成冰的现场吃上一顿热腾腾的“自嗨锅”开心,也会为刚上学的女儿“双百”成绩单高兴。曾经寂寞的场站变成了他最信赖的地方,他在日记里写道:“辛苦大干一场,不负梦想与情怀,不枉这无与伦比的时代!”

  加速跑

  走在技术前沿的新能源并网工作者,比一般人能更快地感知国家政策的“风向标”。几年来,风电、光伏场站快速抢装并网风潮,纷至沓来的各类型检测任务,渐渐成了刘京波理解电网发展和社会的一种方式。

  去年12月的抢装潮,他一天跑一个站,做涉网参数分析、核实定值单、调试系统。早晨天不亮出发到场站,天黑前赶到另一个场站所在的镇上,找个小旅馆过夜。刘京波记得,最晚一次凌晨2时多才忙完,赶到下一个目的地,天已经亮了。

  去年一年,刘京波累计出差180天,周一至周五在现场,周六周日回实验室做特性分析,抠技术细节。“全年新能源装机700万~800万千瓦,是前两年的总和。”快速上涨的数据背后,是和刘京波一样无数电网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决心。

  2020年12月20日,他们从崇礼去沽源卧虎石风电场的高速公路上,车前轮突然爆胎。更早的几年前,他们在路上遇到一米深的暴雪,一路边铲雪边开车,最终还是赶到了场站。

  对刘京波来说,这些辛苦“不值得拿出来说”,因为新能源所“每一个人都这样”。他眉清目秀,谈吐儒雅,长年奔波在工程现场和实验室之间,岁月没有刻下印痕,反而让他的眉宇坚毅明朗。只有不经意举手投足间,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露出心底藏不住的柔软。

  过了而立之年,刘京波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牵挂,但是他和这些牵挂的距离在不断拉远,因为他几乎一直在路上。这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只要在路上,再苦再累他也安之若素,而一旦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家里,潜藏在心里的声音隐约又在召唤。

  新能源所所有的成员,也许都会听到这种召唤。为了追随它,他们忽略了璀璨的灯火,放弃了绚烂的生活。尽管,他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和这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息息相关。

  刘京波说,“十四五”期间,国家规划每年新能源装机一亿千瓦以上。“到那时,新能源点亮的灯,能织成一张密密麻麻闪着光的网。”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