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电网频道

迎峰度冬 能源保供丨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不停电检修作业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11-15 16:28

  国能源新闻网讯(尹岚 易明星)11月10日,迎着初冬的凛冽,位于甘肃玉门段的±800千伏天中线上,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员工正在带电安装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为进一步提升密集输电线路通道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800千伏天中线起于新疆天山换流站止于河南中州换流站,是国家首条“疆电外送”特高压输电通道和世界上首个±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的“双八百”直流输电标准化示范工程,也是在西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有“电力丝绸之路”之称,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个省区,全长2210千米,2014年1月正式投运。

  随着近期冷空气的来袭,气温骤降,甘肃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已降到零度以下,用空调、电暖器等取暖已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御寒模式,用电负荷高峰期也即将到来,对电网迎峰度冬又是一场攻坚战。同时电网设备在低温、大雪覆冰等恶劣环境和供电负荷急剧增大的双重压力下,发生对电力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上八点,天还没有完全亮,灰蒙蒙地一片,作业人员已全部集结出发赶赴作业现场,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铁塔、银线、风车相伴,完美展现着大西北的柔美和粗犷。上午11时,在±800千伏天中线669号作业点,两名等电位作业人员穿着全套屏蔽服,在工作负责人的指令下,操作电动升降装置由地面垂直上升到近百米高空。

  这时候工作地点的低温伴随着3到4级西北风呼呼刮着,吹在脸上像一根根小的银针穿透皮肤,体感温度甚至低于零下10摄氏度,让人不禁打着寒战,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手中的操作,只见他们在导线上快速走线到达安装位置,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操作、紧密配合,不到一个小时,便完成了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安装,随后作业人员转场至±800千伏天中线716号开展下一处安装作业,傍晚时分工作结束。返回驻地途中,夕阳西下,晚霞透过车窗映照在脸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子,为他们洗去一天工作的疲惫。

  “飞行作业时,无人机操控需要的就是精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可以戴手套进行操作的。目前我们所在地区的温度已接近零下10摄氏度,这一会儿手就已经有点僵了。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带电作业能为老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心里就暖洋洋的.......”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带电作业岗位上的易明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

  此次等电位带电作业安装的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可以有效捕捉故障的瞬时信号,迅速判断故障类型及故障发生的确切位置,有效缩减了故障发生后输电运检人员查找故障的时间,为抢修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及时恢复电力供应。

  “此次作业中使用无人机结合电动升降装置进出等电位工法是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目前已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并获得一致好评,工法的应用大幅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始终践行‘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技术中心主任吕强说。

  一直以来,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致力于解决超特高压检修作业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作业方式,突破专业壁垒,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协同推进,为带电作业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贡献了甘肃力量。

  据了解,甘肃电网有着全国最长的密集输电线路通道,长度达1143公里,通道内±800千伏天中线、祁韶线,±1100千伏吉泉线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如银龙并列运行,将西北地区的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中、华东地区。此次的工作地点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境内,正处于密集输电通道区域,作业的±800千伏天中线,相当于家用电压的3600倍,该输电线路当前日外送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按照一次特高压带电作业可节约4小时停电时间计算,仅一次作业就可以增加输送电量1600万千瓦时,可保障约600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量。

  下一步,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将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务实重干中诠释责任,以超前的谋划和安排部署,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切实提升线路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护航电网设备安全迎峰度冬,保障今冬明春千家万户电力正常供应。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