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万吨巨龙”掌舵人

来源: 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4-02-22 10:56

  从大漠边关到塞北草原,从黄河两岸到崇山峻岭,万吨列车呼啸而过。在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872公里的铁路线上,每天来回穿梭着一百多列重载列车,它们的掌舵者——机车乘务员驾“长车”驰骋在保供运输的主战线上。

“巨龙”驰骋 带去光和热

  寒冬腊月,石拉沟两侧的大山已经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最低温度逼近零下二十五度,滴水成冰。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运输通道的包神铁路神木北站,数列重载列车正集结待命。

  “18246次,神木北站8道信号好了,可以开车!”

  “18246次,神木北站8道信号开放好了,可以开车,司机明白。”37岁的一等司机景尧在和车站值班员履行车机联控,与副司机对机车仪表显示进行互控完毕后,伸直手臂指向前方说:“绿灯,发车!”

  随着震耳的风笛声,万吨列车缓缓启动了,让整个站场变得忙碌沸腾起来。

图片

  神朔线地形山大沟深,操纵难度大,万吨列车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断钩分离,所以机车乘务员业务素质在整个机务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万吨列车驶过蛇口峁隧道分相后,景尧和副司机看着机车监控上“画出”的列车运行图,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高度紧张的状态也得以短暂的放松。

  “对于我们机车乘务员来说,忙碌是经常事儿,一个月平均下来都在13趟左右,线路上运行机车非常密集。”指导司机李耀强说,最紧张时,叫班到出勤开车基本控制在50分钟左右。

  目前,交流机车上线比例不断增加,运输效能进一步释放,在机车乘务员等级聘任的政策引导下,乘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2023年,872公里铁路线牵引总重8740468.8万吨公里,高效完成3.1473亿吨运输任务。百日会战期间,乘务员最高储备849班1918人次,机车最高上线136组311台,创单日机力组织最高纪录。

智能驾驶 让运行更畅通

  “在智能驾驶系统装车前,我们操纵列车都是凭借经验,人为因素造成区间停车和断钩的概率很大,现在智能驾驶基本运用很普及了,列车操纵更加科学了。”机车乘务员刘耀峰说。

  神朔线属于山区铁路,具有高海拔、桥梁隧道多、坡度大、曲线半径小的特点。万吨列车长度一千多米,运行在“鱼背”区段时,车头与车尾高低落差接近30米。在这样的线路上驾驶万吨列车,犹如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行车事故。

  面对复杂的列车操纵难题,机务在机车乘务员培训和设备改造上用足了功夫。截至2月1日,智能驾驶完成25台装车任务并全面投入运用,常态化开行61万公里。

图片

  为了让机车乘务员快速掌握智能驾驶要领,机务分公司神木北运用车间开设了“智能驾驶业务专班”,抽调2名一等司机担任培训兼职教员,利用备用机车作为教学机车,分时段全面开展智能驾驶教学。

  “目前,我们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实现了自动跟车、自动制动等功能,列车能够自主感知识别路况、隧道、桥梁等复杂环境,作出快速反应,并且能够自主决策和执行操作,确保列车安全和高效运行。”兼职教师慕海峰说道。

  如今,从开始试验到成熟运用,机车乘务员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智能驾驶。

  从直流机车到交流机车再到现在的智能驾驶,一大批机车乘务员见证了重载铁路运输装备的更新换代,机车乘务员也由过去只会操纵一种机型的司机到现在的全能司机,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转变。

坚守一线 扛的是责任

  华灯初上,站场璀璨灯塔下是上千保供人的坚守。

  “今年轮我春节值班,这已经是我上班第20年,在机务过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对我们机车乘务员来说,安全不分节假日,只要在司机室,闸把就要握紧,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机车乘务员李录山说。他参加工作20年,安全行车2400余趟约53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任何责任行车事故。

  像李录山这样春节坚守在岗位上的机车乘务员还有很多很多。

  “我是计划正月十五休息,本来车队让我回家过年,我们指导组正好有一个乘务员结婚,我想把回去过年的机会留给他,我年龄大了,这些都不重要,把机会给年轻人。”乘务员刘青松说。

  与行车打了19年“交道”的指导司机王能平,打开他的“宝藏箱子”,里面放着二十多本司机手账和行车记录本,这是他19年的记忆,翻开最上面一本笔记本,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

  机车驰骋,这群保供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昼夜奋战在能源保供第一线,用责任守护万家灯火。(蔚敏)

责任编辑:许艳


策划:彭源长 李欣智    执行:高慧君 吴苏灵    制作:马建中 张涛

Copyright@中能传媒集团融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