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从三个“红包”看行进中的村庄

来源: 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4-02-07 11:10

陈丽莎 余昊

图片

  这是笔者第二次见到楼福英,比起六年前,她显得更精神了。

图片

  说起她的故事,离不开三个“红包”,一个是“光伏助困”项目补助款,一个是3000元善款,还有一个,稍后再说。

  2018年3月,笔者初次见她,当时她还承受着沉重的丧夫之痛,而年关时节村里发的“光伏助困”项目补助款,恰似一个带着温度的“过年红包”,为悲伤中的她添了一些抚慰。

  浙江丽水缙云新建镇笕川村从2015年开始实施“光伏助困”项目,补助对象是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楼福英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有位笕川村乡贤看了关于“光伏助困”以及楼福英的报道后,向村会计捐款3000元,希望能把这个“爱心红包”转交给楼福英。

  当时的楼福英,还生活在窘困中,因照顾丈夫也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丈夫生前治疗疾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了不少钱,欠款至今仍在偿还。后来随着家庭治病开销的锐减,再加上领到了村里的“失地保险”,她的生活渐渐好转。“楼福英”也从“光伏助困”对象名单中消失了。

  2022年3月,楼福英把3000元善款送回到村里。她说,“我日子好起来了,不能再拿着这笔钱,应该给更有需要的人。”

  笕川村会计施伟进和捐款的乡贤商量后,决定把这笔钱捐给另外两位“光伏助困”对象。其中一位叫朱水茂,由于长期慢性病导致经济困难。前一阵,他也领到了1500元的“光伏助困”补助款。

  更迭的助困名单,流转的3000元善款,是爱的接力,也是村民生活之变的印证。

  还有一个“大红包”,是属于山区县、属于村庄的“经济账”。

  据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山区26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缙云县,山区26县之一,也迎来了蜕变。2023年,缙云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9元,比上年增长14.0%。笕川村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5万元,同比增长超两成。

  行进中的村庄,吸引着村民往回走。楼福英的三个儿子,原本都在广东一带养鱼养虾养鸭,因经常遭遇水灾等,光景不佳。如今两个儿子已回到浙江,大儿子在邻近的永康务工,二儿子在缙云的一家粉干厂打工。

  二儿子丁晓铭穿着一件他孩子穿过的“新建中学”校服,露出憨憨的笑,一如他生活本身的质朴。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16岁的丁晓铭在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去了广东养鸭,往往一场水灾一场瘟疫就是“一场空”。“在外,就像是浮萍,回家才有根,有归宿。”他说,在粉干厂打工虽然也辛苦,夏天晚上要干到凌晨两三点,冬天晚上到10点半。但生活总归有了安稳的盼头,也能照顾到老母亲。

  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在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笕川村90%农户从事麻鸭养殖。现在,村里重点产业更多元了,有香菇、茭白、养殖、旅游、电商、光伏等。尤其是打造的“笕川电商一条街”,借由互联网改变了村庄发展的内在基因,网上交易额近1.5亿元,平均一天发货量在1万件以上,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上千人就业。

  国网缙云县供电公司新建供电所所长陈晓宇表示,村子的发展反映在用电量上也很明显,2019年笕川村用电量485.6万千瓦时,2023年754.2万千瓦时,翻了1.5倍。

  开展“电富·家家做”行动,助力发展农副产品作坊,深入田间地头宣传电力惠农利农政策,帮助农户在田野开“直播”,指导农户使用智能平台、学习电气化大棚改造和农业技术,开通“光伏+农业”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在支撑乡村发展上,当地供电公司也下足了功夫。

  村庄在行进。2024年2月4日,笔者再次见到楼福英时,她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但添置了新的家具。老房子的电线也已焕然一新。

图片

楼福英感谢当年的报道,拿出本子一定要笔者写下名字和电话号码。陈聪 摄

  近年来,新建供电所通过换旧线、布新局等形式完成笕川村45户老屋线路改造,更换导线2000余米。对表后线加装套管,更换空开、漏保20余个,让老屋焕发生机,消除私拉乱接及线路破损带来的火灾隐患。

  有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却给村民们带去了实质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也有一些不曾改变的,枝叶总关情。新建供电所员工陶志光仍会奔波在光伏板间,做好检查、提供好服务,让“光伏助困”继续下去,拉着暂陷困境的村民一起往前走。

图片

  采访结束时,楼福英和丁晓铭走出很远,目送大家离开。脸上带着笑,那是告别,也是迎接新年和新生活的表情。

图片

  满街通红的灯笼,在高挂中升腾出一个中国年。置身行进中的村庄,笑容、人间温情,和灯火一起,“照亮”新年。

责任编辑:许艳


策划:彭源长 李欣智    执行:高慧君 吴苏灵    制作:马建中 张涛

Copyright@中能传媒集团融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