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二郎山上“观冰人”

来源: 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4-02-07 10:52

黄梅

  零下15°C,西北风≤5级,湿度65%,覆冰厚度10毫米,称重0.4千克······在二郎山观冰站的观冰记录本上,详细记载着2月2日10时500千伏康蜀一、二线覆冰观测情况。

图片

  2月2日,二郎山上,风刺脸、雪割口,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泸定运维分部的卫科和杨忠宇顶住凛冽的寒风、踩过厚厚的积雪,用游标卡尺测量模拟导线上覆冰的长径、短径,再打开取冰桶卡在导线上,接着用冻僵的手拿起冰刀一点点刮下导线上的覆冰,放在电子秤上进行称重,再将测得的数据导入测算系统进行测算。

  这一套流程被自称“熬冰”人的卫科团队叫做称重法,是他们观冰最常用的方法。事实上,在观冰站工作八年之久的卫科,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扫一眼形状就能快准狠判断覆冰类型,快速推算出天气条件,再听声辨位判断出区段导线状况。

图片

  海拔2300米、位于冰区交界处的二郎山观冰站,可以观测二郎山上500千伏康蜀线、甘姜线等共计6回线路的覆冰情况。导线覆冰被划分为雾凇、混合淞、雨凇、湿雪,“最恼火的就是混合淞,看起来外面松松软软,其实是里面的冰被‘保护’起来,既隐蔽又难处理。”今年,“御剑飞行”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方式在卫科的专业说法里叫做无人机除冰,由4旋翼无人机装载除冰棒将导线上的覆冰击落。“这样的除冰方式得到了网友关注,说不仅除了冰还很解压。”卫科介绍,这种一般是覆冰达到15—20毫米的时候进行,当覆冰达到导线设计值30%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两个大拇指指甲盖厚度的时候,观冰人会进行报警,加强持续监测,一旦达到50%,原本直径如同脉动瓶盖大小的导线变成了150毫米像小胳膊一样粗的时候就要进行直流融冰。

图片

  当天的第一轮观测结束后,卫科和杨忠宇背上工器具,迎着吹得人都要站不住的风,又要对60毫米重冰区开展特巡。路上,一步步冰冻,一步步前行,他们一丝不苟测量风速、温度、湿度,重点巡查铁塔的绝缘串、金具等设备有无异常现象,观察通道线树距离、线间距离是否满足要求,并一一拍摄、记录。如今,输电巡检越来越智能化,集中监控终端上也能实时监控塔位、导线状态,但他们这群“熬冰”人还是经常要到线路上跑跑,到现场看看,“这样心里才踏实。”当天,他们要对70基铁塔进行“体检”,需走上21公里路程。

图片

  观冰人的努力和坚持在雪地里掷地有声。“干这行关键就是每一个细微工作都给它做细。在我心目中,每排除一个隐患,就是完成一个小目标;每个月的小目标攒起来,就是平安一整年的大目标。”卫科回忆说,“转眼8年了,我负责的线路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差错,这是我最大的欣慰。”对于春节在岗,他笑着翻出最近的一条朋友圈,配文写着一家不圆万家圆。“大家能过一个平平安安、温暖祥和的春节,我就特别开心、特别高兴。”

图片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二郎山地区输电线路防冰害的关键时期,受高海拔、气候潮湿影响,位于二郎山上的输电线路在冬季覆冰尤为严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冰,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平日,一天两次;寒潮期间,每两小时一次,24小时不间断。春节期间,他们至少要进行16次观冰作业,保电特巡160人次,出动无人机160架次。

责任编辑:许艳


策划:彭源长 李欣智    执行:高慧君 吴苏灵    制作:马建中 张涛

Copyright@中能传媒集团融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