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2025新春走基层

沿着总书记足迹·开年电力看经济丨向种图强 ——走进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1-26 14:03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黄河 王睿佳

  1月的三亚,海风轻拂、暖阳和煦,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坡田洋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两个月前播下的“新品”棉花种子已抽苗破土,长势喜人。南繁服务站(坡田洋)就位于育种基地大片实验农田的中心,从站内的平台上俯瞰下去,仿佛置身于“绿”的海洋。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位于海南北纬18度,占地26.8万亩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70%都经过南繁基地培育,南繁因此被称为育种“加速器”。

  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不负总书记的嘱托,“向种图强”,振兴种业,海南不断加速“向新”。

  陈义来到南繁服务站(坡田洋)已有两年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育种基地入驻单位提供用地申请、用电协调、劳务雇佣等后勤保障服务。

  两年来,育种基地的发展壮大历历在目,而工作对口的陈义则令记者从另一个角度对育种基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用电量是真大,高峰时期1个月差不多要用掉2万度电。”他将1万多元的电费折算成用电量,让记者惊叹农业科技领域居然如此“费电”。

  个中缘由,不禁激发了记者的好奇心。由服务站的平台上下来,便是阡陌纵横的农田,顺着陈义的指引,记者在一片大豆田里找到了赵显峰和他的“包工队”。

  皮肤黝黑,身形矫健,熟练穿梭于没法“下脚”的泥土堆间,如果不是介绍,没人会想到赵显峰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教授。30多年来,在海南进行农业科研工作是赵显峰每年的“必修课”。

  “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小麦、棉花,我们的团队为所有这些育种植物提供全方位的田间管理。”谈及负责管理的作物种类,赵显峰如数家珍,更道出了“费电”的奥秘:“给大棚覆膜、接电,农田排灌都需要用电。”

  由于海南极佳的气候条件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崖州和内地结合,一年可以育3次种,从而为农作物品种的升级迭代节省宝贵的时间。高效的科研选育、大规模现代化耕种,离不开高质量的电力保障,而“费电”正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最好注脚。

  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是培育新种的“黄金期”。实验基地里,还未抽穗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耐盐碱的大豆苗根茎粗壮,结实的豇豆已经垂下藤蔓。农业科学专家、实验室研究员、农产品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育种人在这里干得热火朝天,只为培育出一粒“好种子”。

  2024年,是种业振兴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南繁硅谷”尤其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创新攻关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由崖州湾实验室科研团队选育的耐盐碱大豆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远超当前我国150公斤和美国225公斤的平均亩产水平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精准大田耐盐性鉴定试验的34个品种在全生育期5‰盐水浓度下,最高亩产达327.2公斤;

  崖州坝头基地内选育出的京粳香8粳稻首次种植突破亩产1100大关,有望填补海南粳稻推广种植的空白……

  小小的一粒种子,实乃国之根本正借助科技的力量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芯”动力

  春节将至,赵显峰决定把还在北京的家人接到三亚过年,这次团聚后,他计划“正式”将家迁至崖州,以便全身心投入育种管理;陈义的休假日期还未确定,眼下正忙着协调春节期间科研用工问题;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为南繁育种基地提供全方位电力服务保障,助力科研育种高效“向新”......

  每个人都在这片田地挥洒着汗水,不遗余力,就是为了努力跑赢生物育种产业化新赛道的“冲刺赛”,就是为了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