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检修海盐分公司秦山管理部:修核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来源: 时间: 2025-06-20 17:11
六月的阳光洒在核电站银灰色的建筑群上,折射出金属特有的冷峻光芒。作为一名中核检修人,我站在安全生产月的横幅下,凝视着"责任、安全、创新、协同"八个大字,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这不是普通的月份,而是我们全体核工业人集体反思、深化安全理念的重要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深切体会到,核安全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铭刻在每个检修人骨髓里的信仰密码,是我们在无人见证时依然恪守的职业圣经。
"修核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朴素却深刻的检修工作文化,道出了核安全工作的本质特征。在公众视线之外,在反应堆的深处,在蒸汽发生器的间隙,我们的工作往往不为人所见。没有闪光灯,没有掌声,有的只是扳手与螺栓的碰撞声,是检测仪器发出的规律蜂鸣。在无数个阀门研磨SAS棚、在数不尽的阀门间、在轰鸣的电机边、在耀眼的焊花中、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连体服。支撑检修人的不是外界的监督,而是内心那个无声的誓言:即使无人看见,也要让每一颗螺丝的扭矩分毫不差。这种"慎独"精神,正是核安全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核电站这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中,我们检修人扮演着"核医生"的角色。每一次预防性维护,每一次故障排查,都是对核设施生命体征的把脉问诊。我常常思考,为何中核集团将"责任"置于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在实践中我逐渐明白,因为核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演变为灾难性的后果。曾有位老师傅告诉我:"我们拧的不仅是螺丝,更是千家万户的平安。"这句话让我铭记至今。在安全生产月里,我们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应急演练、技能比武等形式,不断强化这种责任意识,使之从规章制度转化为肌肉记忆。
"忠诚、担当、聪明、皮实、乐观、自省"十二字行为品格,勾勒出中核检修人的精神肖像。忠诚,是对核事业的无悔选择;担当,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挺身而出;聪明,是运用智慧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皮实,是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乐观,是面对压力时的积极心态;自省,是不断追求进步的清醒认知。这些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消缺抢修中磨砺出来的。安全生产月期间,我看到年轻同事为弄懂一个阀门原理钻研到深夜,老师傅们不厌其烦地传授"听声辨位"的绝活,团队为优化一个检修工序反复推演。这种传承与创新,正是安全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核安全是1,其他是0。没有安全,一切归零。在"服务核能事业,保障运维安全"的企业宗旨指引下,我们检修人形成了独特的工作哲学:敬畏系统、尊重规程、质疑态度、保守决策。这种哲学体现在每次作业前的工前会,体现在填写操作票时的一丝不苟,体现在"三向交流"的严格复诵中。安全生产月期间,我们特别强化了"人人都是最后一道屏障"的理念。即使前面有十道检查工序,每位检修人都要当作只有自己这一道来认真对待。这种防御纵深的思维模式,构筑起核安全的铜墙铁壁。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核检修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无人机巡检、智能诊断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新手段的运用,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始终是安全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在VR模拟训练中,在智能终端的数据反馈前,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安全生产月里,我们既学习新技术应用,也重温基本操作要领,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确保了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安全提升。
站在核岛穹顶之下,仰望庞大的压力容器,个体的渺小感油然而生。但正是无数中核检修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才托举起中国核能的安全运行。六月的安全生产月终将过去,但对安全的追求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以"修核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职业操守,守护核安全这条生命线,因为知道,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有我们共同的信念在闪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对未来的责任。
安全不是某个月的主题,而是中核检修人永恒的信仰。当安全生产月的横幅收起,安全的大旗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刘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