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能源碳链 -> 访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协同推进“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双碳’目标”

来源: 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 2023-03-10 16:02

协同推进“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双碳’目标”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丽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既要高质量发展经济,又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还要实现“双碳”目标,即“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双碳’目标”“可能三角”,这是我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月28日,中能传媒记者在2023“能源碳链”新兴产业研讨会间隙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焦锋,就能源领域“可能三角”问题进行深度解读,畅谈绿色低碳背景下能源安全与转型发展。

  中能传媒:围绕深度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做好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等方面工作,既“拖不得”也“急不得”,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郭焦锋:只有一步一步地走好自己的路,特别是未来10年,要科学设定国家和各地碳达峰目标,统筹安排,“急不得”。2005年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一套以能耗强度降幅、能源总量控制、碳强度降幅指标为指引,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抓手,以目标逐层向下分解的目标责任体系为依托的碳减排制度体系。一方面,行政命令为主的减排制度可有效推动重点领域碳减排工作,但在广泛动员全行业、各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中,容易出现“一刀切”等现象。另一方面,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碳排放权交易为主体的市场化减排政策体系尚未有效发挥作用,与电力市场、绿证、排污权交易等政策仍存在交叉重叠。而且,能源和工业、建筑、交通各领域的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政策缺乏统筹;覆盖全国的可测量、报告与核查(MRV)的基础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尚需时日。

  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拖不得”。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同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减排努力。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为此,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降幅需保持在4%~5%之间。考虑到2005年我国碳强度为2.1吨二氧化碳/万元(2015年价),到2020年降至1.1吨二氧化碳/万元(2015年价),“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期年均碳强度降幅分别为4.7%、4.4%和3.9%,15年平均碳强度降幅4.3%。这表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所要做出的努力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去的15年。

  中能传媒:您认为未来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有哪几个阶段?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郭焦锋:我认为我国未来30多年有望分四个阶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阶段(2021~2030年),重点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改进,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达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偏重、效率偏低、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仍然存在;碳市场仍处于培育期,能耗“双控”逐渐转向碳“双控”,碳减排措施也仍以行政手段为主,确保碳达峰的压力依然巨大。应抓紧构建“双轮驱动”政策体系,包括以政府“双控”为核心的碳减排管理及监管机制和以碳定价为核心的碳减排市场机制,形成减排政策合力。

  平稳转换阶段(2031~2035年),推动节能与能源结构优化并重,实现从碳达峰路径向碳中和路径的顺利转换,走上更快减排之路。通过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术进步,实现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从之前的非化石能源增量替代发展为存量替代,加快推广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捕集与利用及封存(CCUS),在进一步巩固节能成效的同时,还要强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的减排作用。

  深度减排阶段(2036~2050年),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现温室气体持续稳定的深度减排。继续推进三产比重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广泛采用节能、低碳、零碳技术;持续较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进而形成绿色低碳、坚韧安全、协同高效、灵活智慧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广普及CCS/CCUS技术等。

  攻坚达标阶段(2051~2060年),以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为主,以CCUS技术兜底,确保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2050年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率等基本调整到位,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促进各领域全面行动实现碳中和,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是继续加大CCUS利用规模,CCUS技术将成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兜底保障关键举措之一。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节能技术已大面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的减排贡献进一步减弱。继续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成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

责任编辑:周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