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丹东公司变电检修工区:搭建企业文化平台创新党建管理模式
来源: 时间: 2020-09-16 17:11
孟佳 丁羽冉 刘歆 董云楠 王跃超
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
一、背景与意义
电力企业党建主要涵盖的内容有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等。在电力企业中,通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价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一)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管理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似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一是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二是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三是目的一样。建设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党建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建设,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途径相通。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等;五是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党建管理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管理是相通相容、相辅相成的,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实现达到共同发展。
(二)以企业文化为平台是党建管理的有效举措
如果把电力企业比作一个完整体,那么基层党总支就是企业的骨架,党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发展变化,新形势下对基层单位党建管理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国家电网公司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将党的建设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立足点,以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与党建相结合,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应坚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管理结合,贯穿“问题导向”把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员工成长的愿景生动体现到党建管理体系创建的目标方向、内涵要素等核心内容上,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与基层落地实践,以及人才梯队建设的协调统一。
二、做法与经过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工区主要负责丹东地区66千伏及以上系统和用户变电站设备检修试验工作。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坚持以文化驱动促员工发展,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管理、技能培训和员工成长中,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带头作用、完善基层单位党建管理体系、引领青年成长,形成了“传承+创新”的工作氛围。
(一)劳模精神,示范引领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根本要求,给新时代企业员工队伍建设指明了正确导向和奋进方向。当前,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坚定推动本质提升,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认真做好新时代劳模工匠学习、培养、选树和作用发挥工作,把劳模和工匠品质融入党建管理的发展目标和生产经营实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和创造伟大主旋律。
1.深入弘扬劳模精神
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坚持把学习和弘扬劳模精神作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劳模宣讲、座谈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劳模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并利用公司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宣传报道学习劳模精神活动;并结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青年员工座谈会,形成“学习劳模、尊重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
2.用心践行劳模精神
围绕公司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难点,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把活动过程作为劳模引领员工学习、切磋技艺、增长才干的过程。截止目前,变电检修工区已举办各类技能竞赛5项,覆盖一线生产人员达100%。此外,通过积极构建劳模“传帮带”平台,“党员身边无违章”和“青年团员优秀示范岗”等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组建了“陈润晶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在生产过程挖掘问题和难点,在工作中寻找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形成了“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公开共享、成果快速转化”的劳模创新工作新格局。
(二)青出于蓝,传承创新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企业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在公司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式非常复杂,任务也更加繁重,对人才建设要求更高,也更为迫切,单凭劳模精神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1.用好“指挥棒”
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联合团支部充分利用座谈会、调查问卷、微信群等方式,统计青年员工现状和成长成才需求等信息,建立“青年员工成长信息库”,对青年员工的基本素质、性格特征、特长爱好、专业技术资格、技能等级、授权专利、技术革新等信息,进行分布式诊断分析,为制定青年员工培养计划提供有效支撑。一是定期召开座谈会,以党总支为带头,组织青年员工开展面对面座谈会,让每位青年员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遇到的问题和成才的想法,并联合相关专业部门答疑解惑;二是开展调查问卷,获取青年员工思想动态;三是利用微信群、微平台等新媒体形式,推送青年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打造“孵化器”
在身边劳模的亲身示范引领下,青年员工迅速成长和成材,变电检修工区青年职工苏海南作为带头人组建了丹东公司“绿江之星青年创新空间”,打造面向公司的开放平台,更多的青年员工的奇思妙想、在这里得到验证和落地;通过竞争选用、项目轮值、无边界主题讨论等,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创意创新、扎根试验、传承经验,实现创新团队和项目快速迭代。
三、成效与反响
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的“搭建企业文化平台创新党建管理体系”案例,坚持以文化驱动促进员工成长,该实践办法已在变电检修工区两个党支部积极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一)科研创新独占鳌头
依据自身优势,进一步引导、规划和发展,积极为基层工区创新平台工作争取灵活的机制、快速的通道、良好的师资、平台和机遇等快速发展的资源。至今,变电检修工区已产出各项成果上百项,共完成课题总量84个,获得专利授权38项,荣获各类奖项56个;成立于2012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102项,成果转化达到75%,为公司创造价值两千余万元;成立于2016年的青年创新空间,已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30余项。
(二)专业过硬人才辈出
变电检修工区党总支通过构建文化驱动促进员工成长的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以“将创新工作做到极致,使工匠精神有序传承”的目标聚焦“小改小创”,坚持“研学结合”和“研产互促”,带动创新的深入、成果的应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吸引专业人才,实现打造“传承+创新”的特色文化育才摇篮。在变电检修室先后培养了6名国网生产技能专家、16名辽宁电力生产技能专家、89名高级技能人才等一批科研创新骨干。
(三)管理新法推广应用
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基层党建管理模式的建立在实际工作中沉淀和形成了大量优秀的方法,各专业基层党组织可直接快速复制和借鉴,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建立学习机制、规划传播分享体系,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截止目前,该案例的优秀方法已在基层党支部得到推广和传播。
四、经验与展望
在基层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有效发挥,可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开展。党员作先锋、当表率,面对重大工作挑战时,党员走在先、干在前,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员工群众作出表率。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效果,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定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做好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养水平,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增值,促进国有企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