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管理

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公司:低碳领航 擘画绿色发展新篇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18 13:45

徐卓雅

  国家能源集国电电力荣膺“绿能星・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企业”,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企业过往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国电电力勇立潮头,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助碳、减碳、降碳”为核心,全方位布局清洁能源领域。从广袤的“沙戈荒”上光伏阵列的崛起,到碧波浩渺的海上风机的旋转,国电电力持续释放绿色动能;在传统工业领域,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国电电力还深度融入低碳生活的构建,以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协同共生,为全球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国方案与智慧,用实力诠释了“绿能星”的闪耀光芒。

  能源转型:助碳行动跑出“加速度”

  在国家能源战略的指引下,国电电力将新能源开发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突破口,于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绿色能源拓荒行动。2024年,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收获丰硕成果,核准备案规模达1803.67万千瓦,新增装机428.53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跃升至2122.04万千瓦,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能力,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该公司积极构建完善新能源开发体系。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抢占沙戈荒等大型基地开发先机;依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制定“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厂一策”的差异化发展方案,加快推进辽宁、广西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项目,以及“三北”地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同时,该公司积极探索“风光储+氢、氨、醇、光热、清洁能源供热”等创新融合模式,为中长期清洁能源发展筑牢多元根基。

  2024年内蒙古“沙戈荒”腹地的300万千瓦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凭借五项前沿创新技术,精心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马兰花”光伏阵列。每年预计向山东输送5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这些绿色电能点亮了无数城市的灯火,更为地球的生态环境减负,每年可减少高达47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做到了将生态修复与能源生产紧密结合,协同发展,让曾经荒芜的沙漠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公司蒙西蓝海光伏电站。

  与此同时,国电电力的海上风电项目多点发力,形成了“在建、推进、规划”的立体发展格局。舟山海上风电项目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年发电量超7.5亿千瓦时,能满足2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标煤消耗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70万吨。而唐山新能源乐亭月坨岛3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取得核准文件、可行性研究等多项关键批复与背书文件,政策补偿也达成初步意见,为后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秦皇岛500兆瓦昌黎海光项目同样进展有序,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将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等方面实现多重突破。该公司会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耕新能源领域,通过开放合作拓展创新边界,将阳光、海风转化为绿色动能,全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书写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新篇章。

  科技赋能:减碳发展开启“解码锁”

  科技是破解能源转型难题的核心密码,国电电力聚焦煤电低碳化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关键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探索出多元减碳路径。

  “煤电+生物质”模式充分发挥生物质低碳排放特性,将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乃至牛粪等转化为清洁燃料。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全国首例“牛粪掺烧”在胜利电厂试验成功,一台660兆瓦机组每年可掺烧20万吨牛粪,替代标煤7.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万吨;沙柳等高热值植物的规模化利用,也实现了每年替代标煤5.7—1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8—29.6万吨的显著成效,同步推动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

该厂锅炉掺烧牛粪燃烧情况。

  “煤电+氨”技术成为源头减碳的重要突破方向。氨作为零碳清洁能源载体,面对燃烧稳定性差、氮氧化物控制难的挑战,国电电力勇于担当,联合烟台龙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混氨燃烧机理研究、三维数值模型开发及小尺度实验验证,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世界首个燃煤锅炉混氨燃烧工业应用项目中,40兆瓦锅炉混氨比例达35%,氨燃尽率99.99%,碳减排超35%,为燃煤机组低碳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在碳排放末端治理领域,CCUS技术成为国电电力的攻坚重点。从15万吨/年燃煤电厂全流程示范工程,到化学链矿化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矿化固碳,再到400万吨级全烟气CCUS工程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技术指标持续刷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捕集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及多领域应用拓展,CCUS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为推动能源系统绿色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

  生态护航:降碳行动绘就“新蓝图”

  国电电力深谙,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在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责任扛在肩头,以实际行动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该公司健全完善生态环保隐患治理四色预警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动态识别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面排查全业务领域生态环境隐患,组织分析长江流域11个单位68个场站的风险点,督促完善并落实预控措施,健全生态环境应急机制。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辨识,及时更新风险清单。同时,建立生态环境考评问责体系,依据相关要求构建环保责任清单,修订内部调查处理管理办法,确保各级人员切实落实生态环境责任。

  在生态保护的伟大征程中,一系列有力举措在海洋、陆地乃至海外同步展开,为地球生态环境改善汇聚起强大动力。

  在海洋领域,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舟山海上风电借助高承台基础结构优势,形成“人工鱼礁”稳定又集鱼,实现了“海上风电”和天然“海洋牧场”的融合。自2018年起,该公司累计投入渔业资金1664.636万元,投入环保资金3887.226万元。岱衢族大黄鱼、黑鲷等多种当地海洋生物被纷纷投放入海,它们凭借各自独特的生态位,有效补充了因过度捕捞等因素而减少的生物资源,优化了种群结构,极大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部分滤食性生物更是通过滤食藻类和浮游生物来净化水质,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间接助力。

  在陆地,面对沙漠化与矿山生态修复难题,各方力量积极响应、协同合作。靠近沙漠区域的志愿者们将牧民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悉心对种植的植被进行培土、灌溉,显著提升了植被成活率;矿山生态修复方面,企业主动担当作为,投入大量资源填平矸石场、播撒草籽、种植树木,有力减少了开采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推动生态平衡的恢复。一些企业还创新种植能富集重金属、改善土质的芦竹,为后续资源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助力企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青海新能源恢复天然牧草地植被面积达20.85公顷;内蒙古综合能源于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300万千瓦光伏基地建设现场,播撒2300公斤针茅和羊草等草籽,覆盖约2100亩土地;上海庙公司在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种植万亩柠条,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在海外的印尼爪哇发电公司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立红树林生态保护中心,系统推进红树林补植修复工作,使得红树林海域面积从基建期的9公顷扩展至近20公顷,如今这里已成为圆鼻巨蜥、褐鹈鹕等珍稀物种的栖息乐园,成为中印尼生态合作的典范。

该舟山海上风放流活动现场。

  从新能源版图的开疆拓土,到低碳技术的创新突破,再到生态保护的躬身实践,该公司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家能源央企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底色,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国贡献更大力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