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0 17:15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张丽苹 张林)秋日的阳光,为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的万亩果园披上了金色的外衣。10月15日,风兮果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核桃的清香与玫瑰的馥郁。一箱箱包装整齐的优质农产品,正通过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以下简称“新疆能源”)搭建的消费帮扶“金桥”,走出村寨,奔赴远方,点亮了农户心中的增收希望,实现了村民实实在在的“增收梦”。
这幅动人画卷,正是新疆能源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央企携手·兴农惠民”号召,在第四届“央企消费帮扶兴农周”活动中,以担当之行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彩缩影。
“李书记,您看这核桃,个个都这么饱满!这要是搁以前,哪敢想能一下子卖出这么多,还能卖上好价钱!”在秋日的暖阳下,夏玛勒巴格村的阿布都拉·阿不力孜握着驻村第一书记李文富的手,黝黑的脸上绽放着比秋阳还灿烂的笑容。他身后,合作社的社员们正麻利地将新采收的核桃进行分拣、包装、入箱,准备发往千里之外。
这轻松的笑容背后,曾有过满心的惆怅。在过去,农产品丰收对于这里的农户而言,常常伴随着“销售难”的焦虑。“以前核桃、大枣摘下来,心里就发愁,要么蹲在集市上等客来,风吹日晒;要么怕受潮、怕生虫,只能忍痛贱卖。一年忙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海里其木汗·阿布都日西提大姐的回忆,道出了许多农户共同的境况。万方村熟透落地的大枣,巴什也台巴什村不知如何变现的肉苁蓉……“好东西藏在地里”变现难,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
改变,需要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就是2019年新疆能源助力成立的风兮果园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从合作社运行起,公司便决心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公司带来的不仅是设备和车间,更是现代化的产业理念,让农产品经过清洗、筛选、烘干等标准化加工,焕然一新,拥有了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底气。
在本次兴农周期间,新疆能源精准发力,创新采用“集中采购+员工团购”的双模式运作机制,汇聚起帮扶的强大合力。
公司层面发挥“集团军”优势,将合作社的核桃、玫瑰花、肉苁蓉等优质农产品,直接纳入职工食堂物资采购和员工节日福利清单,一举锁定了稳定而大量的订单。与此同时,发出消费帮扶倡议书,全体员工积极响应,纷纷通过内部销售平台踊跃下单,“以购代捐”爱心暖流在公司内部涌动。从田间到餐桌,从农户到职工,一条充满温情的产销链高效运转起来。
自9月19日至25日,短短七天时间,通过这两种模式的紧密配合与高效协同,新疆能源成功助力风兮果园合作社销售特色农产品达99.8万元!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增收,更是画出了帮农增收的“同心圆”,彰显了“央企速度”与“央企温度”。
“现在日子可有奔头了!”合作社社员艾吾孜汗一边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边感慨,“以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打零工,顾不上家也挣不上多少钱。现在在合作社上班,按月领工资,心里踏实多了!”合作社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农货“卖难”问题,更成为了弱劳动力村民的“幸福驿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生活愈发充满信心。
新疆能源的帮扶,远不止于“卖货”。它的目光,始终聚焦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与内生动力的培育。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心里都清楚,消费帮扶绝非“一卖了之”。公司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刘靖有一个宝贝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户的产品产量、客户反馈和改进建议。他说:“帮扶,得让农户自己长出‘硬翅膀’,产业才能长长久久!”为此,驻村工作队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流程:产前,挨家挨户摸底,邀请专家培训采摘技术,减少损耗;产中,在合作社进行统一检测、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后,积极跟踪市场反馈,指导农户迭代产品。
夏玛勒巴格村的核桃就是最佳例证。它从最初的散装的“地摊货”,升级为备受欢迎的“枣夹核桃”等精加工产品,包装上也清晰地印上了生产信息和溯源方式,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为村庄带来了深远变化。它不仅是“产销桥”,更是“就业站”。像艾吾孜汗一样在这里实现就业的还有几十人,她们如愿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的愿望,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田间的辛勤劳作,到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再到通过新疆能源搭建的线上线下渠道走向广阔市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于田县阿热勒乡已然成形。据统计,该公司全年累计帮扶金额已达313.7万元,自合作社成立起累计帮销超过3100万元。数字背后,是村庄的活力重现,更是助农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如今,田埂上采收忙碌,车间里包装有序,驻村队员对接订单步履不停。新疆能源以坚实的“后盾”之姿,从建合作社、引技术,到拓渠道、促销路,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这座企村携手架起的“金桥”,正让帮扶的暖流与振兴的力量汇聚奔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