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5:58
孟培月
秋日的秦晋大地,天高气爽。沿着国家能源集团神朔铁路一路前行,湛蓝天空下,钢轨向远方延伸,沿线绿化林带随风摇曳,锅炉房内听不到刺耳轰鸣,污水处理厂的清水潺潺流淌……这条西煤东运的能源大通道,正以生动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每一寸钢轨之上,奏响生态与发展共生的和谐乐章。
监测“织网”:守护每一缕清风
“叮铃铃……”上午8时10分,神朔铁路后勤服务中心锅炉房负责人刘利亭的手机准时响起。“刘工,今天是15号,我们要来锅炉房开展空气质量检测。”电话那头,传来第三方环评公司技术人员的声音。
“后勤服务中心锅炉房这个监测点位于神木北站附近,紧挨着铁轨与村庄,是环境监测的关键点位。”刘利亭一边介绍,一边带领环评技术人员走进锅炉房。随着工具箱打开,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逐步架设完毕,显示屏上,PM2.5、PM10的浓度数据实时跳动。这个如同“生态侦探”的设备,每小时采集一次空气样本,通过分析滤膜上的颗粒物重量,精准计算污染物浓度。
为精准掌握沿线空气质量,神朔铁路公司在沿线布设固定监测点与流动监测站,通过多次采集数据,清晰研判扬尘、燃煤等污染来源的占比,以严密的监测“织网”,守护好沿线空气质量。
在神木北站换热站的机器运转声中,监测员手持便携式噪声检测仪,在设备周边东、西、南、北四个点位间来回走动。通过多点位、多频次的随机监测,确保噪声值严格控制在60分贝以下。同时,岗位人员配备防噪耳塞,公司每年组织一次职业病体检,既让员工能安心工作,也切实保障其听力健康。
每月月末,生态隐患排查清单都会准时更新。从锅炉烟气排放情况到沿线固废处置流程,各项检查内容被逐一清晰标注。清单上的每一个对勾,都承载着“天更蓝、声更静”的坚定承诺,以细致排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技术“赋能”:激活低碳新动能
在神朔铁路公司后勤服务中心锅炉房,司炉工张贺芳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天然气锅炉系统人机界面。屏幕上,红色的热损耗曲线持续下降,绿色的能源利用率曲线稳步上升。
随着烟道控制阀每一次精准转动调节,都在上演“变废为宝”的绿色魔法:锅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在二次风道的牵引下重回炉膛,余温余气在燃烧中重获新生,如同为能源装上“循环之泵”。这一过程使能源利用率提升、热损耗降低,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烟气检测仪表盘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浓度曲线,是低碳成效的最佳见证。工作人员通过专业设备实时监测这两类污染物的浓度,根据检测结果精准调整燃烧器参数,并采用分级燃烧、再燃烧等技术手段,将燃料与空气分段送入炉膛——既能保证燃烧充分,又能减少污染物生成,让锅炉在高效运转中实现低碳排放。如今,锅炉房里不再只有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更回荡着“高效燃烧、低碳排放”的绿色韵律。
转型“破局”:温暖与环保同行
2022年,神朔铁路全线27个站点醇基锅炉改造工程圆满收官,成为其践行“两山”理念的标志性实践。面对工程覆盖秦晋两省八市县、地域跨度大,且27处区域采暖需求紧迫、施工工期紧张等挑战,神朔铁路公司以“命令即责任、责任即使命”的担当,与时间赛跑、同困难较量,开启了一场能源转型攻坚之战。
锅炉改造过程中,尽显“因地制宜”的智慧:多数站点采用LNG储罐点供方式,既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又兼具高效节能优势;针对神树塔工务工区、南梁工务工区等9个供暖面积小、周边电网可通过箱变扩容满足用电需求的站点,则创新性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实现零碳排放。
“当时最紧张的是府谷站,原有锅炉拆除后新设备还没安装好,我们临时搭建了备用供暖设备,确保职工温暖过冬。”参与改造的检修工回忆道,那段时间大家每天加班加点,只为能提前完工。
当改造后的第一缕暖气送达沿线站点,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标志着神朔铁路在能源结构优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职工康师傅摸着暖气笑着说:“这热度不比以前的锅炉差,还没烟味儿,真是又暖和又环保!”
此次改造,神朔铁路9个小面积站点采用空气源热泵,18个站点使用LNG清洁能源。这不仅是一次能源转型,更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清洁能源的暖流,流淌在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交汇处;让“绿水青山”的愿景,在冬日的温暖中愈发清晰。
循环“造血”:守护黄河清水绿岸
“出水COD值35毫克/升,氨氮2.1毫克/升,完全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A标准!”2021年夏天,神木北污水处理厂工艺升级改造刚完成,各项指标便优于预期。
这座占地4450平方米的“水务卫士”,自2011年投运起,便肩负着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的重任。“以前采用A/O工艺,虽然能达标,但面对黄河流域更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必须升级。”污水厂负责人指着改造后的处理池介绍,新的“预处理+A/O+深度处理”工艺,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母亲河的深情守护。改造后,出水水质从一级A标准跃升至《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标准,COD、氨氮等指标大幅降低,让污水净化更彻底。
如今,这座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55万吨,其中13万吨中水化作“生态甘露”,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在循环利用中实现价值增值。运行14年零环保事件的成绩,不仅是对生态负责的承诺,更是“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生动见证。
从钢轨延伸的方向,到绿水青山的深处,神朔铁路的绿色实践,早已超越单一的环保举措,成为融入企业血脉的发展基因。在“两山”理念指引的征程上,神朔铁路公司以能源动脉的担当,守护着生态的底色;以创新实践的智慧,激活着低碳的动能;以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持续奏响能源与生态共生的和谐乐章。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