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02 17:04
李小东
8月7日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降水量达到历史极值。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导致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等多个乡镇受灾,部分电力设施受损。
灾区道路损毁严重、通信不畅、天气多变,存在山体滑坡、塌方等多重风险,给抢险复电带来极大困难。国网甘肃兰州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生技部主任、党员突击队队长顾得军带领队员迎难而上、向险而行,迅速排查电网设备故障,优先保障群众用电,有序推进电网恢复重建,日夜奋战,在洪流中开辟生命通道,于废墟上点亮希望之光。
分秒必争,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用电
8日凌晨,在指挥中心查看完线路跳闸情况后,顾得军冒着大雨带领20名队员奔赴城关镇兴隆山村,摸排电力设施受损情况,安排供电所员工借助后台数据分析可能的故障区域,提前筹划恢复供电方案,协调应急发电设备支援省道104峡口段道路清淤工作。
路上雨水漫过、淤泥深厚,车辆难以通行。“下车,步行前进!”顾得军毫不犹豫,带头跳入齐膝泥水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夜色中,他浑身湿透,坚持为清淤人员提供应急照明,叮嘱每一个细节,直至天亮。因为他明白只有打通道路,才能尽快开展抢修工作。
路途中遇村民求助,家中七旬老人需吸氧,但因停电制氧机无法使用。“快拿移动电源!”顾得军和队员抬起设备疾步赶往,第一时间保障了群众用电。“局部重要场所和转移人员的安置点不具备供电条件的,我们通过发电机保障电力供应。”为第一时间保障灾情严重区域安置点正常用电,解决群众照明、通讯、做饭以及养殖户饲料粉碎等生活生产用电需求,顾得军多方协调,紧急配备了汽油移动发电机及大功率充电宝等设备,一批一批送到每个需要的地方,全力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电力供应及时、可靠。
在提供应急供电的同时,顾得军加快组织抢险复电工作,“丁官营线一基电杆硅胶针式瓷瓶顶部击穿。”顾得军带队率先找到最难查的一个故障点。当天,顾得军组织20余人快速查找隔离故障并开展抢修。雨后,电线杆湿滑,漏电、倒杆风险陡增,抢修难度增大。顾得军鼓励同事们:“咱们共产党员就要敢啃硬骨头。”突击队连续作业12个小时,赶在晚饭时间前修复了线路。回到县供电公司指挥中心的他顾不上吃饭,赶紧根据当天抢修情况分配第二天抢修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8日晚9点36分,16个行政村9500户居民恢复用电。
竭力清障,全力加快电网恢复进度
此次灾害中,马坡乡马莲滩村是受灾最重的村子之一,杆塔和线路损毁严重。在接入临时供电后,顾得军和队员们第一时间赶赴上庄村五社、马莲滩村草滩社等地开展受损电网恢复建设工作。
道路泥泞不堪,施工物资运输不便,他迅速与当地村委会沟通,协调力量清理淤泥、石头,平整道路,为电力抢修畅通运输通道。在车辆无法到达的乡间小路上,他们就采用“小炮车”(小型推车)接力运送,靠着一股子“肩扛绳拉”的冲劲,在泥泞中开辟出一条人力运输线;山坡或者梯田上无法使用吊车立杆,他们采用传统而费力的抱杆进行组立,却在紧张作业中忘记了疲惫。电杆等大型材料难以进入泥石流冲毁区域,他联系调来两台挖掘机,将电杆分批运送至河谷,为临时供电方案实施创造了条件。
电杆架设后,他又赶往其他山头勘察施工方案可行性。尽管脚底疼痛、脚面浮肿,顾得军还是强忍不适,用两天时间踏遍了马莲滩村、尖山村、上庄村的每一个山头,笔记本上写满了路径优化草图和施工要点。他逐一核对设备状况,结合灾后地形地貌重新优化线路路径,统筹推进施工设计、技术保障。
“电力人好样的,为了给我们供电,这么大的雨还在干。”中庄社一村民看着晚上还在冒雨抢修的供电员工说道。12日凌晨1时左右,榆中县又降大雨,导致高空作业无法进行。顾得军带队坚持守在现场,开展地面作业,逐基检查并夯实电杆基础、加固拉线,连续处理了11处因洪水冲刷导致树线距离不足的安全隐患,为电网恢复供电排除障碍。经过连续两天的日夜奋战,顾得军所带领的4支队伍完成10千伏马上线共47基电杆组立工作。他们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下一步的配电线路连通工作中。
攻坚克难,破解跨越施工难题
“目标就是以最快速度抢通!”顾得军语气坚定地说。在本次抢修工作中,顾得军遇到了三次跨越施工,其中最难的就是马上线142号至147号杆段跨越泥石流冲毁区域的施工,最长直线跨度超过300米。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准备了两套方案同步实施,一套是在河谷立杆临时供电,快速恢复公网供电;另外一套是将线路迁至山坡,确保以后再遇到极端天气能够持续可靠稳定地供电。
要将线路迁至山坡,确保大跨越施工安全可靠成为关键问题。顾得军深知,方案制定是抢修工作的核心,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和精密计算,才能确保灾区群众的用电安全。他坚持“现场勘察+多方沟通+精准决策”的工作方法,带队沿山沟勘察地形,通过对比地势变化和原线路走径,经过反复测量与计算,新的线路走径、立杆点得以确定,架线方案随之推出。顾得军在草坪村东北方向找到一处相对较窄的位置进行跨越,并提出通过“一基三联杆”的方式增强线路的机械强度和抗风能力。8月12日22时许,马莲滩村全面恢复公网供电。那一刻,作为土生土长的榆中人,顾得军望着灾区远方的灯光,心中的千钧重压终于得以缓解。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更要想办法提高电网抗灾水平。”8月20日,顾得军仍与线路设计人员奔波于马坡乡山坡深沟间,对行洪区、低洼地区线路进行全面勘察,规划电力设施迁建改造,全面提升榆中电网防灾减灾能力。从现场摸排到方案敲定,从立杆架线到技术把关,顾得军始终冲锋在抢险任务最重、施工最难的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电网人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