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社会责任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公司:“两山”理念的腾格里答卷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1 16:59

张乾斌

  8月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阳光炽烈。金色的光芒洒向8万余亩如蓝色海洋般铺展的光伏板,每天产生上千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沿着“宁电入湘”特高压通道奔向三湘大地,驱动着工厂车间,点亮了万家灯火。回首光伏板下,草方格织就的巨网紧紧锁住流沙,沙蒿、蒙古冰草等沙生植物生机盎然。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漠,正以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生态绿洲”生动实践,迎接“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战略突围:“风沙源”变“绿电源”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广袤的“沙戈荒”地区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战略要地。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中卫光伏一期项目完成备案,这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双批复”的沙戈荒能源大基地项目,肩负起重构国家能源版图的历史使命。

  该基地规划建设新能源装机1300万千瓦,配套火电调峰机组464万千瓦,总容量达1764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湖南省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约占湖南省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新能源电量超5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5万吨,相当于10亿棵树的年吸收量。目前,中卫光伏一期、二期北区共200万千瓦项目已先后投产,二期南区100万千瓦项目即将并网,海原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加紧建设,中卫、沙坡头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也整装待发。2025年6月29日,随着“宁电入湘”±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圆满完成满负荷单极试运行,基地正式向湖南省区域送电,为湖南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过去是‘风吹沙石跑,天上无飞鸟’,如今是‘板上能发电,板下成绿洲’。”基地旁边的牧民王强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巨变。基地总投资超850亿元,不仅将有力拉动西部经济发展,更将“沙戈荒”这一生态负资产“转正”。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正崛起为“西电东送”的核心电源点。这一转变,是国家能源战略的精准落子,更是“两山”理念在“沙戈荒”地区的鲜活实践。

  生态重塑:“光伏+治沙”的智慧密码

  在腾格里基地的光伏阵列间,3米高的光伏组件支架下蕴藏着生态修复的智慧。“这个高度既能减少沙尘对光伏板的遮蔽,又能为植物留足生长空间。”项目经理李超翔指着草方格中生长的蒙古冰草解释道。基地创新实施“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模式,实现了能源生产与生态修复的同频共振。

  科技为治沙装上了“智慧大脑”。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侧引孔桩基础施工技术,大幅减少施工用水;引入草方格固沙技术锁住流沙,建成“集雨+储水+根际滴灌”系统,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我们还在基地开展了固沙植物空间配置、沙土改良、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等多项技术试验,”项目副经理蔺锴介绍,“通过一系列研究,逐步构建‘沙漠光伏+生态修复+沙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基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治理成效已然显现。2024年生长季末数据显示,基地植被覆盖度已从建设前的不足0.5%提升至平均20%,局部区域高达50%;风速降低50%,沙尘量减少80%,流动沙丘已转变为固定、半固定沙地,部分地区沙土表层甚至形成结皮;鹅喉羚、赤狐、赤麻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频繁现身,多年未见的麻雀、喜鹊、野兔等也成群归来,在此栖息。

  “光伏板遮阳减少水分蒸发,植被固沙又降低了板面积尘,两者形成了良性循环。”运维中心主任工程师潘战国介绍。这种共生效应还延伸出产业价值,板下种植的金银花等中药材已初具规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对该基地的治沙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光伏+’模式在国的推广,有力助推了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运营”

  在基地中控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每一块光伏板的运行数据。平单轴追光系统让组件始终精准追随太阳,无人机自主巡视、无人机清洗光伏组件替代了传统人工,AI发电功率预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黑科技”推动电站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管控”的跨越。

  技术创新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规划期运用无人机航拍和遥感技术优化选址;建设期采用高效单晶双面双玻N型Topcon组件提升发电效率;运维期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工人健康,利用高空防火云台联动无人机保障安全。智慧应用已覆盖基地40余个场景,其中12项属全国首创,提升运维效率50%以上,并获得国设备协会“国际领先”认证。

  由宁夏最大295兆瓦/590兆瓦时储能电站和3台50兆乏调相机组成的“稳定器”尤为关键。它们不仅保障了绿电的稳定外送,还通过储能放电替代夜间购电,有效降低购电成本,仅调相机年运行费用一项即可节省约280万元。“智能系统让荒漠电站真正‘活’了起来,每个设备的状态都清晰可控。”潘战国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民生共享:绿色动能拉长“幸福清单”

  “现在风沙小多了,在家门口打工每天能挣2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扎设草方格的当地居民算着“幸福账”。基地建设高峰期带动了5000人就业,当地农牧民通过运输、工程建设、板下种植等岗位实现转型增收。基地还与周边村镇建立帮扶机制,定向采购农副产品,援建灌溉设施,并修建了残疾人运动员综合训练基地。绿色能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正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协同等渠道,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当地百姓的“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湖南省也添置了一个超级“充电宝”。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湖南用电负荷激增,预计最大负荷将达5000万千瓦。来自腾格里“沙戈荒”基地的绿电成为今夏湖南保供的最强“外援”,不仅让百姓家中的空调运行得更安心,还让工厂运转更稳,进一步降低湖南企业的用电成本,为湖南人民带去实实在在的福祉。

  天色渐暗,场站道路两旁的太阳能灯渐次亮起,宛如星河落入沙海。基地的中控室大屏显示:8月12日当天向湖南省输送绿电14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万吨。从浙江省湖州市的竹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腾格里沙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穿越二十载光阴,在西部荒漠孕育出新的绿色奇迹。腾格里的成功实践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通往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