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邛崃市供电公司火井供电所:立足客户需求 优化服务模式
立足客户需求 优化服务模式
——四川成都邛崃市供电公司火井供电所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邓超 谢佩佩
供电名片:四川成都邛崃市供电公司火井供电所
员工数量:45人
服务对象:火井、南宝山、大同三个乡镇2.61万户、8.2万余人。
服务特色:实施“政电”融合工程,村民在家门口办电;及时跟进重点项目,保障项目快落地、早投产;针对供区客户特点,提供“定制式”亲情服务,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以前办电要到镇上供电营业厅,路途远,花费的时间长,现在只要到村上便民服务点找联络员就能够轻松搞定,真是太方便了。”5月8日,成都邛崃市南宝山镇静室村居民张会清大爷高兴地说。“用电有困难,就找联络员”,现在已成为当地比较流行的一句话。
火井供电所地处成都西南边陲,供电面积403.14平方公里,是邛崃供电公司供电面积最大供电所,客户以居民为主,居民占比达77.19%,该所结合当地情况实际,针对居民客户多,通过实施“政电”服务融合工程,让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办电;面对乡村振兴发展契机,跟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主动跟进重点项目,保障项目快落地、早投产;面对羌族新移民,则以客户需求感知为导向提供特色服务,优化完善服务模式。
“政电”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办电
“没想到给你反映后,当天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真是感谢你们了,便民服务点建到了家门口,不仅办电方便,速度更是没的说,你们真是群众的贴心人。”4月26日,邛崃市火井镇银台山村村民张恒金高兴地说。
原来,由于儿女都在外务工,今年63岁的张恒金想在家里修个二层小楼房,改善住房条件。什么都准备好了,可电不能满足施工需求,急需把现在的220伏升级为380伏的三相电,自己没有文化,身体常年有病,想来办个电,不方便不说,还不知咋办,需要准备些啥?让张恒金忧心不已。
最近,他听村里的干部说起村里有了“便民电”,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银台山村便民服务点,将自己的忧心事告诉了该村供电联络员陈文君。没想到上午反映的事情,中午陈文君就带人上了门来,下午就把电安装到位,实现了“一日业扩”办理。
在银台山村便民服务点,醒目位置上挂着“供电联络员”“供电网格员”“网上国网安装及缴费流程”三块绿色公示牌,上面有照片、姓名、服务电话、微信等信息,群众进出便民服务中心即可看到。
“家门口办电,真方便!”在银台山村的群众提起“政电融合便民服务点”都赞不绝口。村民用电有什么困难,只要来到便民服务点,就有人接待,有人处理。
今年来,邛崃供电公司以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为契机,依托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将供电服务入驻村级便民服务点,供电联络员实行定点坐班制度,为办电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等服务。
火井供电所台区经理入驻33个便民服务点以来,先后为群众办理各类用电服务86件,开展用电咨询120次,消除用电安全隐患19起。
主动服务,让重点项目尽早投产
4月26日,火井供电所所长吴应全和同事对宏杨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冻库的用电设施设备进行安全用电隐患排查。该公司位于南宝山镇,是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南宝山镇是猕猴桃、蓝莓盛产地,基地冻库每天约100多名工人工作,都还有点忙不过来”负责人袁红超介绍说,“猕猴桃和蓝莓是比较娇贵的水果,一旦当天没有及时发货,就必须放冻库,不然口感就会大打折扣。”产量高,品质好,但若没有良好的存储条件,不能实现错季销售,卖得好价钱。对面困境和机遇,袁红超在原有冻库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今年新增了2个冻库,没想到12天之内变压器和供电配套服务就到位了,真是太快了。”袁红超介绍,猕猴桃、蓝莓进了冻库保鲜期更长,能发往更远的地方销售,基地和果农都能增收。另一方面,冻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电力的支持。2月底,了解到客户需求后,火井供电所简化了办电流程,快速准备好相关材料。3月12日,火井供电所组织精干力量上门为宏杨农业有限公司冻库实施了增容安装。
2022年以来,火井供电所落实邛崃市供电公司要求,主动服务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提前了解项目用电需求,配合项目建设做好电网规划,为重大项目设置专属客户经理,建立“一户一档”,提供全流程、跟踪式服务。
当前,邛崃市围绕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和特色产品,依托宝贵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大力发展南宝山生态旅游产业。火井供电所积极参与其间,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电网设备改造建设力度,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支撑。
不怕麻烦,为移民提供“定制式”服务
“谢谢供电所的同志,你们经常上门服务,让我用电安全,还给我送来慰问品,像亲人一样关心我。”2月17日,南宝山镇直台村的特困户何清英拿着吴应全及同事递过来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吴应全说,只要到了直台村,他们都会来这儿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南宝山上有“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唯一跨市州异地安置点——成都邛崃南宝山永久性安置点直台村、木梯村、金花村三个小区,这里先后接收安置汶川、北川、青川三县部分受灾羌族群众285户1202人。
“把客户当家人,把服务当家务!”吴应全说,自从2009年这些羌族受灾群众住进了漂亮、宽敞的新居,成为成都新市民,火井供电所便倾尽全力为安置点的羌族同胞提供了“定制式”的亲情服务。
吴应全介绍,对于成都唯一的羌族集中居住点,语言沟通就成了最明显的障碍(尤其是羌族老年人),电话里头不仅听不清楚,还得要慢慢说,有时还得讲“四川普通话”。还有就是他们的安全用电知识太少,对电器设施设备叫不出名字,比如漏电保护器是啥,有些羌民连基本的家用电器都不会用。
“想获得羌族同胞的满意和好评,在保姆式服务基础上还须差异化服务,那就是‘定制式’亲情服务。”吴应全说,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羌族受灾群众,不能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内心需要安慰,而且都居住在山上,供是半径达31.5公里,这就需要火井供电所员工跑很远的路、用更多耐心、倾注更多的亲情去处理故障、传授用电知识、开展安全用电宣传等等服务。
同时,三个村的台区经理张利和、吴发均、韩明辉还专门花时间找村里的长者学习了羌族常用口语,既增强了与羌族同胞的感情,又实现了与羌族群众顺畅交流。
2009年,火井供电所党支部与直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用直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平的话说,“咱们是亲家支部”,共结对12户孤寡老人、困难户长期进行帮扶。2010年,四川电力留守学生之家在直台村建成,13年来,火井供电所的“爱心哥哥、爱心姐姐”结对帮扶留守学生36名。
从2009年羌族群众异地搬迁到南宝山至今,火井供电所十年如一日的“定制式”亲情服务,得到了羌族群众的一致好评。2月1日,直台村支部书记陈学平代表南宝山上的乡亲给邛崃供电公司送来“人民电工,情暖羌寨”羌秀牌匾。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