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1-17 16:22
孔维兵 姚炜琪
在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能源集团锚定“人工智能+”行动战略方向,打造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构建了覆盖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安全管理全链条的智能决策体系,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智能动能。
龙源电力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板块核心力量,率先启动“擎源”大模型规模化试点落地,推动其深度融入生产运营、设备维护、市场营销、技术监督、安全监督等核心业务场景。如今,这一智能引擎已在安徽、辽宁等9大区域实现全面覆盖,不仅验证了AI大模型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更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智能化转型样本,让“电站调度员”“设备诊疗员”“安全监督员”等多元角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技术赋能:生产运营效率“新引擎”
“我们在6月28日发布版本的基础上,完成了检修派单场景深度优化迭代,创新性地引入了多模态时空约束条件,构建了独有的最优派单矩阵。该矩阵实时融合了电力交易数据,检修排程的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优化幅度高达12%”。作为“擎源”大模型新能源板块的技术研发、落地应用主体单位,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的每一次大模型双周例会,研发团队总会带来振奋人心的惊喜。
回顾“擎源”大模型的诞生历程,本就是一场用技术利剑刺破行业痛点、难点、壁垒的攻坚之战。基于创新技术驱动的“擎源”大模型,具备更强的行业知识理解能力、意图识别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可实现多源多模态数据深度融合,整合机组运行数据、振动数据、油液数据等关键信息,精准感知风电机组设备运行状态。拥有精准定位、设备缺陷分级、跨系统综合研判能力,能快速识别设备问题并明确优先级。通过多源融合分析与跨系统关联分析,最终形成全面、专业的检修方案,推动运维发生根本性转变。
如今,基于超10000人次试点应用反馈的问题,已经完成3轮迭代升级的大模型,在场景适配性、数据处理效率与决策精准度上实现全面跃升。未来,随着应用体系的深化落地与更多场景的持续拓展,“擎源”大模型将不断释放技术红利,为新能源产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提供更加强劲的引擎。
运维赋能:“主动防”场站运维新范式
风电场中,各类风机来自不同制造厂商、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原理、构造及运行特性差异显著。传统检修模式长期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系统性数据支持与早期预警机制,导致故障频发、停机时间长、发电量损失严重,“以换代修”成为常态,严重制约了场站运营效益。而“擎源”大模型的落地,正精准破解这一行业共性痛点。
10月24日14时26分,齐心营风电场中央控制室内,“擎源”大模型系统发出预警:“B23号机组3号变桨电机电流异常,变桨驱动系统处于临界状态,需紧急检修。”警报响起的同时,系统界面自动跳转至检修智能派单模块,全流程处置方案同步生成。
此次精准预警的背后,是“擎源”对海量风机运行数据的实时解析与深度学习。系统基于对不同厂商、不同技术路线风机的深度理解,构建起一套精准的健康评估体系,能够在故障萌芽阶段捕捉细微异常信号。
检修员刘新源的手机随即响起。他收到的并非普通工作通知,而是一份完整的智能检修方案:从故障定位、处置步骤到所需工具与安全措施,所有环节均经过系统优化。“这是我从业以来接到的最‘聪明’的工单,”刘新源感叹,“它不仅指明了故障现象,更解释了成因,并给出了最高效的修复路径。”
在“擎源”的精准指引下,检修团队迅速抵达现场。变桨系统作为风机控制的核心部件,其电机电流异常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极可能导致整台机组停摆。这一次,团队成功抓住了最佳处置窗口——在故障全面爆发前有效介入,避免了设备损伤的连锁反应。
四小时后,刘新源报告检修完成,控制室内响起掌声。在过去,此类“看不见”的隐性故障难以提前发现,一旦引发设备实质性损坏,从排查到修复往往需要4天。而依托“擎源”的智慧研判,整个过程仅用4小时便圆满完成,效率提升高达95%。更重要的是,此次检修保住了B23机组本季度的发电能力,避免了近20万千瓦时的电量损失。
“这不仅仅是修复一台风机,”风场负责人表示,“更标志着我们运维模式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警’的全新时代迈进。”
如今,在“擎源”大模型的赋能下,齐心营风场的运维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曾经因技术差异而“沉睡”的运维数据被全面激活,不同厂商设备间的技术壁垒逐步被打破,风电场运营效益也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空间。
全域渗透:“AI+新能源”融合新图景
除了在新能源场站运维域大显身手,“擎源”大模型正以“智慧管家”的姿态,在技术监督、气象预测、电力交易等领域加速渗透,全面激活生产管理全链条智能新活力。
打开龙源电力的新能源技术监督服务系统,选择对应时段近50份查评报告,点击“报告解析汇总”……工程技术公司生技部技术监督人员仅用不到30分钟,便完成了近50份报告的解析和季度总结初稿的编制,集中性问题、产生原因及整改措施在总结中逐项列举。
“以往完成季度总结的编制,需要13个人用2个工作日分别编制后再进行汇总,现在只需要1个人用3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初稿,大大提高了效率。”技术人员介绍到。传统模式下需多名专业人员耗时数天完成的工作,如今借助模型自动化处理能力,检查组整体工时消耗下降60%,报告生成效率提高80%,全面提升了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与标准化水平。
气象大模型彻底实现风电场场站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的精准预测。在华中地区20个场站的短临和短中期风速预测应用结果超过理想预期,关键指标优于行业最优基准数据源(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HRES,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降幅24%、35%,为风电场出力预测、发电调度优化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在智能问数方面,传统跨系统整理报表数据需3小时,还需人工分析核对运行情况分析、性能分析等,而现在,随着“擎源”智能问数助手的诞生,调控人员只需要清晰发出需求:“生成2025年10月江苏海上月度运行分析报告”。系统便自动触发数据检索,全程仅需 40 秒即可完成报告初生成,经人工快速复核后,30 分钟内就能正式发布,供相关人员直接使用。目前“擎源”智能问数助手已实现对风电、光伏报表及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全覆盖。
从设备故障的精准预判到全流程智能检修,从气象数据的精准预测到安全风险的提前防控,从电力交易的辅助决策到各区域的政策分析,“擎源”大模型正以加速度突破赋能边界,逐项破解行业发展痛点。
为了加快大模型全面赋能,龙源电力高质量编制《“擎源”新能源(风、光)行业大模型推广应用计划方案(2025-2027年)》三年行动方案,并按照“试点验证、区域推广、全集团覆盖”三级推广实施路径,全力推动7个已发布的核心应用场景按计划稳步落地,最终形成可量化、可复制的业务价值成果,为大模型在发电行业的深度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在安徽、辽宁等9个区域试点落地期间,不仅实现了风电场全链条提质增效,更验证了AI大模型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与巨大价值。
作为我国发电行业首个千亿级大模型,“擎源”的成功应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以及龙源电力24个区域覆盖目标的落地,“擎源”大模型将进一步推动能源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能源电力行业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智能动能,助力我国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