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10-19 16:58
张林 刘志杰
金秋的于田县,蔬果飘香、生机盎然。走进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巴什也台巴什村,一座座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星罗棋布。大棚内,满眼皆是通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等蔬菜,煞是喜人,菜农不停地穿梭在大棚里采收拉运成熟的时鲜蔬菜……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紧紧盯住让“菜篮子”成为百姓“钱袋子”的发展目标,精心打造“智”富大棚产业、用心“蔬”写致富新篇,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实。
沙地起大棚致富寻新路
于田县阿热勒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细密的黄一直是巴什也台巴什村的主色调。继沙地改造农田后,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又有了致富新路子:在沙地上盖起温室大棚。
敢想还要敢干!
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帮扶投资建设温室大棚项目分为一期和二期建设,每期项目投入资金500万元。一期温室大棚建设规模为14座,于2020年11月竣工;二期温室大棚建设规模为13座,于2023年3月竣工。27座温室大棚总建设面积为6120平方米。
“这个棚子盖得太快了,前两年才几个,现在都看不到边了!”巴什村村民阿布力米提·买提卡斯木正前往自己家的玉米地,沿途路过望不到边的大棚时,脸上充满惊异的神情:“听说这个棚子一年四季都能种菜,明年我也要加入种大棚的队伍。”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温室大棚的投入,走出巴什村自己的特色农业致富路。”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钧强一脸坚定地说道。
把致富路走宽、走实,始终是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的工作理念。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大力建设温室大棚,拓宽农业结构的同时摆脱了天气原因对种植的限制,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益,还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对防止农田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引导式教学点亮新技能
温室大棚建好了,有人会“经营”,才能真正地让其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谙这一道理。大棚建成以来,驻村工作队大力宣传温室大棚种植新理念,用“引导+教学”的方式吸引村民积极投入到大棚经营中来。今年6月,驻村工作队特邀大棚种植专家开展蔬菜种植技能培训,来自阿热勒乡13个村的农业技术人员、驻村第一书记、蔬菜种植能手4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期间,专家和学员们一起查看27座大棚蔬菜种植情况。针对大棚蔬菜生长缓慢、西红柿结果少、豇豆长势不好等突出问题,专家细致分析原因,重点讲解补救措施和化肥农药的科学搭配方法,解决了菜农在大棚种植期间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个西红柿地里有了杂草要赶紧拔掉,不然土里的养分就被杂草吸收了,西红柿就长不大了。”穿梭于田垄中的返乡菜农认真地听着专家的讲解。
“要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拓宽蔬菜大棚产业管理发展思路,提高蔬菜大棚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蔬菜大棚的产量、质量和品质,要传技于民、技以致富。”这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亚力坤·吐尔逊一直坚持的原则。
目前,27座大棚先后解决了230人就业难题,村集体收入累计创收130.4万元,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棚里“黑科技”压实致富路
高温天气条件下水果蔬菜易产生萎蔫、腐烂、品质劣化等不良变化,对农户造成巨大损失。怎么延长保鲜时间呢?驻村工作队给出了答案。建设大棚蔬菜保鲜室,将采摘的水果蔬菜及时储存到保鲜室内,一方面利用延长的时间进行反季节销售,提高菜农收入;另一方面能保障果蔬的质量,确保在市场立足站稳。
这样的大棚“黑科技”让果农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味。
果蔬品质要提升,重要的是苗好,但成品苗价格高、占比成本大,于是工作队又有了新的“黑科技”——创建育苗温室大棚。从现有的大棚中确定一个大棚进行育苗,目前,18号集中育苗大棚已育苗10万株。采用智能化手段控制大棚内的湿度、温度和通风的方式,实现苗木的优质、抗病、高产和耐储运。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和科学的施肥管理,实现苗木的标准化生产,保证苗木的纯度,消除菜农购买劣质苗木的风险,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果蔬生产成本。
沙漠里水资源十分珍贵,蒸发量极高,如何在沙漠大棚内高效利用水资源?驻村工作队有着自己的应对策略。大棚采用底部滴灌加顶部微喷灌的方式,这样每一滴水都能用在“刀刃”上。在水分需求大的蔬菜地上覆膜,把每一滴水“分成两滴用”,保证根部透气的基础上减少水分蒸发,让每一棵蔬菜都能充分接触到水,保证最优质的生长条件。
唯有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方能绘出产业兴、村庄美、群众富的美好生活画卷。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致力于创建现代化农业科技高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创造资源,再组合资源,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工作队将继续走宽“大棚”新路子、“蔬”写致富新篇章,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书写担当,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高慧君
校对:张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