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经营管理

国网数科控股公司: 创新挖潜负荷资源 数字赋能需求响应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8-03 18:10

孟菁菁 任思婷

  7月15日,由国网数科控股公司(国网雄安金科公司)和中国电科院联合打造的负荷互动平台,成功上线居民侧分轮次空调调控功能,将有效保障居民用户以“每刻钟”为最小执行单位,并以多元分组轮换方式参与需求响应任务,且调控期间对体感的影响降到“最小化”。

  该平台通过与家电企业、通信企业、能源服务商开展“总对总”合作,为市场主体提供负荷接入、负荷调节等数字化服务,推动用户积极参与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全方位挖掘需求侧资源调节潜力,推动“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激发用户参与需求响应主动性

  在电力需求响应任务中,确保用户在原有工作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参与任务,同时又能获得补贴,是负荷互动平台引导用户积极主动参与需求响应、激发负荷侧灵活调节作用的重要一环。

  以往空调负荷柔性控制通常需要对空调单体进行改造、加装通信装置,而负荷互动平台以“云云对接”模式打通省级电力公司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与空调厂商云平台的调控链路,实现“三方互联”,将空调负荷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电网企业可与空调负荷可调节资源柔性互动,有效减少改造成本、提高空调接入效率。

  “我们通过负荷互动平台云云对接的方式,积极参与国网陕西电力需求侧响应业务,既有效便捷地降低了空调设备功率能耗,还能获得补贴收益,切实为我们企业降低了用电成本。”作为陕西省首家参与“三方互联”的用户代表,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后勤处动力科负责人屈浩斌说道。

  除创新平台对接方式外,国网数科控股公司还充分运用市场化运营模式调动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针对居民及小型工商业用户开展推广活动,以网上国网积分等形式对参与用户进行奖励;与能源服务商、代理服务商等开启代理合作模式,共同开拓中大型工商业用户,充分释放学校、通信、酒店、地产、百货、水利等各行各业可调节负荷资源,探索负荷互动新模式,加快构建可调节负荷资源池。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聚合负荷40万千瓦。

标准化柔性调节智能家电

  据了解,在迎峰度夏期间,空调用电负荷约占总用电负荷40%以上。通过汇聚此类负荷资源参与电网需求响应,可极大减少电网投资成本,但行业仍缺乏智能家电参与电网负荷互动统一的技术规范,亟须尽快建立该领域相关标准。

  国网数科控股公司率先提出建立智能家电负荷互动相关技术规范,邀请省电力公司负荷领域专家、标杆家电企业专家代表等参与该规范的编制工作,携手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客观性和适用性的《智能家电负荷互动系统技术规范》,已向中国能源研究会申报,并于6月9日获专家评审组全票通过成功立项。

  该《智能家电负荷互动系统技术规范》构建了智能家电设备不同采集协议的统一接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可靠性、数据安全、数据结构、数据解析和数据上送等技术体系,实现需求侧负荷资源的柔性调节,为传统“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新模式提供解决方案。

  “技术规范适用于家电企业针对智能家电参与电网负荷互动涉及的系统设计、建设和管理。规范的发布实施将提升智能家电设备用能数据采集、传输的规范性、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对数据采集、传输的质量保证起到重要作用。”国网数科控股公司电力市场服务事业部负荷服务处副处长廖涵冰介绍。

探索聚合基站负荷资源

  7月12日,国网数科控股公司与铁塔能源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就通信基站依托负荷互动平台参与需求响应达成合作意向,共计2万余座基站将接入负荷互动平台。双方将运用负荷互动平台与基站电池储能间的智能调控,保障基站稳定供电并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有效激发基站侧备电的潜在能量,在降低基站用电成本的同时,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资源。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284.4万个。“排除高压重点保供基站及远程停复电成功率较低的开关外置的低压基站等,我们按照满足参与需求响应条件基站占比60%计算,单站平均可参与需求响应负荷约5千瓦,全国仅5G基站可构建约853.2万千瓦实时响应电网削峰信号的负荷资源池。”国网数科控股公司电力市场服务事业部负荷服务处副处长周振鹏向记者介绍了海量基站“聚沙成塔”的规模效应。

  国网数科控股公司积极探索通信基站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创新模式。通信企业自建通信网管运营平台与国网数科控股公司自建负荷互动平台对接后实现数据交互。负荷互动平台建立通信基站的负荷资源档案,并对其额定功率、备用电池实时容量、电池状态等执行负荷用能监测,保障需求响应期间基站的可靠供电。

  下一步,国网数科控股公司将坚持服务主责主业,聚焦电网要素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需求,加快推动负荷互动平台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中发挥独特价值作用,持续创新拓展负荷互动平台与源网储侧高效协同路径,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共筑绿色节能、智慧惠民的产业生态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