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低渗上产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娅 报道 6月11日,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完成渤中25-1油田两口井低渗压裂作业,首次将多级加砂控缝技术成功应用于海上油田。

  仲夏时节,南海西部油田某平台灯火通明,压裂泵彻夜轰鸣,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压裂技术首席工程师钱继贺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压裂曲线,一夜下达工作指令,双眼泛出了血丝,精神状态却依然高涨。

  “海上低渗油气藏是油气‘聚宝盆’,压裂技术是让‘聚宝盆’源源不断生出‘金疙瘩’的诀窍,这是我和团队一直奋战不知疲倦的重要原因。”钱继贺说。

  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坚定不移推动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强海上低孔渗能力建设,今年,承担的海上低渗油气井开发规划、设计、研究、施工井数和往年相比增加了数倍。钱继贺所在的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不足20人,党员占了一半,他们在评价、设计、施工的压裂井数最多的时候同时进行27口。

  如何打好每一场压裂战役?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党支部组建党员压裂先锋队,创建党员压裂技术示范岗,激发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锤炼本领,在低渗压裂的“红色”舞台,“动”起来,“潮”起来,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是党员,我承诺。”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蔡振华率先承诺:“危难当头当表率,日常行为树标杆,发挥一面旗帜作用。”他从自身做起,带头立项,与队员一起分析资料,支援一线,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凝聚团队力量。

  “我是党员,我先上。”钱继贺是从陆地油田转战海上油田的老党员,作为技术首席,他主动请缨担任海上压裂先锋队队长。钱继贺在党员大会说,海上低渗压裂有其特殊性和难点,我们要着力破解低孔渗开采综合能力发展瓶颈,强化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加快压裂工艺技术自主能力建设,力争全年实现不低于10口井的规模化压裂工作量。从此,每一个低渗设计施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面对南海西部油田低渗、低地层能量的特点,他成功推行反向自驱替增效压裂技术。在他的身上,一名老党员的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党员,我奉献。”大事难事看担当,关键时刻显本色。今年3月,工作到晚上10点才回到家的青年党员王一超,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他被通知迅速带好随身用品,集中进行疫情隔离。王一超第一时间拨通同事电话,并请求护士稍等,同事答应即将送来笔记本电脑和设计材料。就这样,在隔离的两周内,王一超没有耽误工作,顺利完成了7口压裂井的基本方案设计。

  截至6月中旬,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今年已开展压裂选型设计井数40口,现场实施6口,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凸显,海上压裂业务蓬勃开展,有效助力低渗油田增储上产。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Copyright © 2001-2022 中国能源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能源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江蓬新 010-5223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