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程公司:人机交互 助力电缆施工
人机交互 助力电缆施工
——记可穿戴式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在电缆施工中首次应用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梓豪 刘磊 报道 为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工程建设能力,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装备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并满足施工智能化要求,工程公司电缆专业经近一年的市场调研并初步改进发现,可穿戴式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满足隧道内电缆提升就位的需求,并于2021年12月5日,在工程公司承建的米家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电缆)进行现场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可穿戴式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是能够与穿戴者进行动态交互,将人体感觉、运动等器官与机器的智能处理中心、控制执行系统相结合的智能机械系统,它具有向上抬升助力、向下缓冲助力,为使用者提供20-30kg的助力,为企业重体力岗位减轻工人50%以上劳动负担,预防工伤,减少工人流失,提高工作效率。
以往电缆敷设完毕后采取纯人力的方式对电缆进行提升就位,传统施工方式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并且长期的弯腰搬运会对工人造成腰肌劳损等损伤,而借助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方式的弊端,利用外骨骼机器人的肩带末端构件(末端构件为防滑“手套”)可有效节省手臂用力。外骨骼机器人在米家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应用时发现,对于盘长600米、110kV-800mm2电力电缆的提升就位环节,传统施工方式需8人进行提升就位,而采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施工仅需5个人,可节约3个劳动力,因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减小劳动强度,工作效率预计可提升12.5%,从而缩短了施工工期,并且采用外骨骼机器人对断面为第二档和第三档电缆的提升就位效果最佳。虽然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可基本满足电缆提升就位的需求,但是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优化肩带末端构件设计,使之更灵活,机器人外观需增加防护措施,防止磕碰等。
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对110kV-800mm2截面电力电缆应用效果良好,今后将在米家堡工程(110kV-2000mm2截面)及220千伏1000-2500mm2截面的电缆工程中继续进行现场应用,收集相关的应用数据,并不断对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优化,使之进一步满足电缆提升就位的需求,为电力电缆工程机械化、智能化施工提供坚强助力。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