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8 17:01
南文殊 李娟娥
黄河奔腾,穿山越峡。在甘肃永靖的险峻河谷之间,一座混凝土巨坝巍峨矗立,将滔滔洪流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光明。1975年,新中国首个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全面建成。它承载着能源自立的梦想,肩负着点亮万家、驱动发展的时代重托,被深情地赋予“共和国水电长子”的荣光。2025年,刘家峡水电站迎来了全面建成50周年的辉煌时刻。这50年,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水电创业史诗;这50年,是一首黄河儿女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的奉献光明赞歌;这50年,更是一段从人工操作到智慧赋能的科技跃迁传奇。
作为这座“光明心脏”最精密的“神经系统”,电气系统的变迁,无疑是这部壮丽史诗中最具科技感、最富生命力的核心篇章。走进如今明亮、现代化的中央控制室,屏幕上励磁、调速、监控等核心系统的参数如流淌的星河,无声诉说着这座电站强劲而智慧的脉动。电气分场自动班,宛如给机组装上“智慧大脑”的巧匠。他们能敏锐地捕捉仪表盘的细微变化,精准解读数据流的密码。老工具见证着岁月,新仪器连接着智能。从手动拧旋钮到屏幕点鼠标,师徒接力50载,凭借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让水电站的“脉搏”始终强劲有力,一步步迈向“智慧水电”。
励磁系统——从“蹒跚学步”到“稳健领跑”的“心脏起搏器”
“你看现在监控屏上跳动的励磁电压曲线,多么平稳!可我刚上班那会儿,励磁系统就像是身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运行起来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孩’,缺陷多,维护难。冬天钻进机柜检修,手指冻得僵硬;夏天里面闷热如蒸笼,汗流浃背是常态。每一次检修,都是对技术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原电气分场自动班班长刘伟在与青年员工交流时,感慨万千,话语中饱含着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刻记忆。
励磁系统,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控制单元,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2000年5号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是迈向技术自主的关键一役。当时引进的静态励磁装置为GE公司设备,图纸资料全是英文,技术壁垒高耸。时任技术骨干的张静挺身而出,带领班组日夜奋战。白天,他们围着设备仔细记录、精准测量、深入讨论;夜晚,则挑灯夜战,翻字典、啃图纸、画电路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把设备原理吃透。
杨佳翻出一本磨得发亮的工作笔记,封皮边角已被岁月磨出温润的毛边,纸页间却藏着比时光更厚重的分量。电路图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红笔标注的节点、蓝笔勾勒的回路,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反复推敲的专注;页边空白处的参数记录密密麻麻,字里行间都彰显着与数据较真的执着。这本笔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载体,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个深夜里电气人伏案钻研的身影,反映出他们面对难题时绝不退让的韧劲,以及在本专业领域里一步一个脚印深耕的执着。
这场攻坚,是担当的生动诠释。改造成功实现了手动/自动无扰切换和双通道互备,机组稳定性实现了质的飞跃。“合闸成功那一刻,”张静激动得手抖,握不住笔,眼圈泛红。他深知,这不仅是修好设备,更是注入了更强劲可靠的“心脏起搏器”。
励磁系统的进化史,是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电气人践行使命,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缩影。如今,先进的数字化励磁系统响应迅捷、调控精准,成为守护电网安全的“定海神针”,为“智慧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速器系统——从“机械臂膀”到“神经中枢”的“灵敏之手”
“看这台‘老古董’,它曾是我们控制机组转速的‘机械臂膀’。2007年给它‘换芯’,那才叫惊心动魄!”50多岁的房浩师傅,指着陈列室的机械调速器模型,感慨之情溢于言表。这台布满岁月痕迹的设备,动作迟缓、故障频发,深更半夜紧急消缺更是家常便饭。
2007年,调速器迎来从“机械时代”到“电气液压时代”的跨越。时任班长的房浩带队迎接挑战。新系统要求响应时间控制在0.1秒内,这可是电网安全的生死线!为了驯服这匹“技术烈马”,房浩和班组成员把“家”安在了厂房。他们搭建临时铺位,吃在现场,不断调整参数,反复查看曲线。历经一个月的努力,终于稳住了调节精度,现场人员欢呼雀跃,胜利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厂房。
如今的调速器已脱胎换骨,能根据监控系统指令自动响应,响应速度提升至0.05秒以内,成为了机组“神经中枢”的“灵敏之手”。经历过改造的老师傅常带着青年员工参观这台旧设备,语重心长地说:“别嫌它笨,它教会我们‘万无一失’的敬畏。”每一次精度的提升,都是对守护光明承诺的生动践行。从笨拙的机械臂膀到灵敏的智能神经,调速器的进化,为“智慧腾飞”装上了精准的“操控舵”。
监控系统——从“脚板丈量”到“智慧脑”的“千里眼顺风耳”
“现在坐在中央控制室就能看遍全厂设备,可在2008年之前,我们得拿着巡检本跑遍全厂房抄表!冬天寒风刺骨,夏天汗如雨下,‘铁脚板’是基本功。”罗玉正一边说,一边翻出2005年监控系统改造时的录像,画面里他正和老师傅们在昏暗的电缆沟里弯腰布线,汗流浃背。
2005年监控系统改造是一项大工程,要把全厂分散在各个角落、“各自为政”的3000多个监测点的信号“连成一片”,编织成一张实时感知、集中监控的“神经网络”。面对这场“硬仗”,电气人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圆满完成了监控系统升级任务。“当时敷设的各种控制电缆、信号电缆、通讯电缆等,加起来的总长度,能绕咱们整个厂区好几圈!工作量之大,布线环境之复杂,现在想想都觉得改造完成特别不容易。”参与当时改造的罗玉正感慨地说。
从“跑断腿”抄表到初步集中,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升级,监控系统已蜕变为“智慧大脑”。智能监控将“神经系统”提升到“洞见全局、智慧决策”的新高度,成为“智慧腾飞”的“指挥中枢”。
50载光阴如歌。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设备电气系统的进化史,是电力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的生动缩影,是几代人践行使命的壮丽奋斗华章。一代代电气人,以黄河为伴,与银线为伍,将青春智慧融入光明电流,点亮西北、支撑华夏。
站在50周年的新起点,回望是巍峨丰碑,前方是崭新征程。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于设备之间,大数据平台深入挖掘数据金矿,远程诊断系统时刻严阵以待……创新的基因已深深植入血脉。新一代刘电人,正从老师傅手中接过接力棒,将“敢啃硬骨头”的劲头融入智能化浪潮,用青春智慧,驱动“共和国水电长子”在新时代的澎湃电流中,向着“智慧水电”的宏伟蓝图,展翅腾飞!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