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4 16:34
赵晶洁
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岩壁陡峭的刘家峡谷,矗立着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自己安装的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高水头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它是共和国水电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世界对中国水电人刮目相看的标志性工程。1975年,这座“共和国水电长子”全面建成发电,从此奔腾的黄河水化作璀璨电能,点亮万家灯火。50载栉风沐雨,50载砥砺前行,作为电站的管理单位,刘家峡水电厂立足西北电网“总枢纽”、西电东送“主通道”、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重基地”发展定位,紧扣“三抓三促”“提质提速”工作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党建红铸魂、智慧蓝赋能、人才青接力,攻坚突破、再创佳绩,走出一条老电厂的逆龄生长之路,用“三色”发展密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红色引领:党建铸魂 凝聚发展合力
“一名优秀的红色讲解员必须能用真挚的情感和故事带给人们感动。”55岁的胡素鸾,是刘家峡水电站讲解员,甘肃省金牌导游、临夏州旅游系统技术能手、临夏州巾帼建功标兵,多次参加媒体走进刘家峡水电站直播活动。在胡素鸾脑海里,总是记得那么一幕:一位曾经参加过电站建设的老人看到企业文化室展陈的电站建设照片,深情回忆道:“那时建设大坝的材料都是用肩挑手扛,推着独轮车运来的,凭着一腔革命热情,大家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当时的大坝建设工地,一眼望去,挑的挑、抬的抬,独轮车来往穿梭,干起活来真的是热火朝天……”听着老人讲述的历史,胡素鸾也找到了“我为什么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的答案——因为革命精神的火炬需要传递。
激活“红色引擎”。刘家峡水电站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作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5年刘家峡水电厂依托新中国第一条“西电东送”超高压输电线路起点,建成投运甘肃省电力公司首个系统展示新中国黄河治理、水电建设与工业发展历史脉络的党团员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工业遗产博物馆,有力支撑“1+3+4”党建教育实践矩阵作用发挥,上半年接待研学、党建联建7400余人次。与甘肃省农业大学联合制作“弘扬刘电精神 唱响爱国旋律”大思政精品课,进一步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软实力。成功入选中电联《电力工业遗产名录》。启动“黄河安澜”企业品牌建设工程,主动加强与中央权威媒体驻甘记者站的沟通联系,春灌补水重大主题宣传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早间新闻播出;紧扣防凌安全、补水抗旱等重点工作,在三大央媒发稿9条;《排沙治水 水资源赋能新发展》在中央电视台《大美中国》栏目连线直播,持续提升了黄河安澜品牌影响力。
筑牢“红色堡垒”。全力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建立头雁领航“示范学”、支部联动“全面学”、年轻干部“精进学”、警示教育“固本学”的“四学”联动机制,推动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建立“1+4”方案体系,党员责任区覆盖全厂关键设备,截至8月底,连续安全生产8804天,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开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线上填报系统,有效减少线下工作流程,以数智化为基层减负、党建赋能。编排演出《黄河安澜》情景剧,全景展现陇原儿女兴建黄河水利、根治黄河水害的恢宏故事,全力支撑甘肃公司“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蓝色跃迁:智慧赋能 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
“来之前我特意翻看了咱们厂的历史照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里,是前辈们肩挑背扛、战天斗地的身影;如今在现场,我看到的是一张张朴实的面庞,一双双坚定又充满希望的眼睛,是一代代刘电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的现代化电厂。这份传承让我肃然起敬,我的内心充满感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上任八个月的厂长魏宁站在厂房安装间,目光坚定地扫过墙面上毛主席的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50年前,老师傅们要抱着图纸跑现场,现在点两下鼠标就能看清设备的运行状态。从过去的用背篓运沙石,到现在的用数据搬砖,工具变了,刘电人的责任没变。我们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等信息化技术,加速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全力支撑甘肃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坚决扛牢保供责任。刘家峡水电厂作为西北骨干电源点、甘肃省电力公司唯一的发电企业,充分发挥主力水电厂调峰、调频作用,为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提供坚强支撑,确保关键时刻“发得出、顶得上、稳得住”。上半年,在黄河流域来水同比减少11.6%的情况下,强化水情分析研判,优化水库调度运行,同时克服检修窗口期大幅压减的困难,保证检修质量,消除设备缺陷460项,确保了机组“随调随启”“稳发满发”,累计开停机2830次,同比增加58.1%。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着力挖潜增效,多措并举节水增发,积极沟通协调,压降机组空载时间,提升水能利用率,发电量2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35.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2.6万吨。结合第二轮机组整机改造,持续开展老旧设备更新改造,确保1号机整机改造顺利实施,加快推进5号机整机改造。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巩固“军警地企”四方联动机制,加强实战演练,重点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荣获2024年国网公司安全文化示范单位称号。
智慧电厂建设提速。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智慧电厂作为传统电力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生产全流程的深度融合,重塑发电行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方式。刘家峡水电厂紧跟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从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管理变革和生态协同等多维度系统推进智慧电厂建设,积极探索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逐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顺利开展智慧巡检建设,实现室内无人机巡视在省内首次应用。构建水电厂智能巡检平台,建立甘肃电力范围内首个水电厂智能巡检样本库,由以前的3小时人工巡检缩短为20分钟以内的机器视觉巡检,设备识别准确率达到98.76%,改善了巡检人员工作强度,降低了日常运维成本。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进水口拦污栅检查,有效提升了数智赋能应用水平。系统梳理近五年创新成果,推进4项成果转化。针对受洮河流域泥沙长期威胁,导致传统监测存在数据碎片化、时效性滞后等问题,创新构建流域化监测体系,在洮河流域关键节点建成七个标准化雨量监测站,开创了洮河泥沙精细化管理的先河。依托甘肃省电机工程学会平台,组建水电专委会,构建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联动机制,拓宽科技项目储备与成果申报渠道。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完成集“生产指挥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安全监督中心、安防监控中心、消防管理中心”为一体的调度通信楼建设方案决策上报,提升防洪、生态、供水、发电、航运等多目标综合调度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智慧电厂建设加速推进。
青色传承:人才裂变 激活创新基因
“刘家峡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创新性地运用异重流排沙理论,采用‘浑水排沙+清水发电’模式,通过系统整合‘水、沙、电’三大要素,深度融合泥沙科学调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示范和实践经验。该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工程之一,也是刘家峡水电站泥沙治理体系的核心工程。”在5月份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上,水工分场副主任晋洁自豪地向中外来宾介绍刘家峡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作为80后的女同志,她从来没有给自己性别的定义,“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片土地是故乡,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洮河口工程由于爆破的位置处于洮河口水面以下70米,其综合难度目前仍位居世界第一,比位居第二的挪威电站高2.3倍,自成功投运以来,经过多年观测,水库淤积速度明显下降,排沙效果十分显著,有力地缓解了泥沙淤积带来的问题。这次能作为国家电网典型工程在国家电网展厅亮相,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刘电人,我也更明白:真正的进步,从来都是传统与创新的共生。”
精准画像“选好苗”。面对智慧化转型的时代浪潮,这座拥有50年历史的老电站深刻认识到: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来驾驭,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人来创新。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让老师傅的经验成为AI训练的教科书,让年轻人的代码变成提质增效的新工具,通过超员专业与缺员专业协同优化整合,实现优秀人员向关键岗位有序流动,完成各类组织调配205人次,加强专业力量补充。启动企业内部挂职(岗)锻炼,选派优秀四级领导人员和优秀青年员工到省公司本部挂岗锻炼,企业基层单位向本部管理部门挂岗锻炼,进一步培养多能人才。盘活内部人才存量,开展岗位竞聘8次,有力提升人岗适配程度。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利用“优化+竞聘”的模式,调整四级领导人员三批,新提任13人,班子年龄、专业结构明显改善,整体功能有效增强。
产教融合“育新枝”。依托技能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工业遗产园、大坝、厂房等平台建成综合性水电实训基地生态圈,构建“工业场景+专业教学+思政教育”三维育人体系,培养更多“懂原理、精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逐步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人才生态。与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签署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制定下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构建递进式培养体系。利用机组检修等重点工作,创新“跨岗流动工作+跨域协同攻关”机制,依托“工培一体”实践平台,创新实施“错峰补位”,如:在电焊作业低峰期,选派电焊骨干跨班组参与主轴密封检修等关键工作,盘活低效时段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青工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建立创新孵化项目储备库和内部评审机制,储备管理创新课题22项、QC课题58项。结合春检关键时间节点,创新采用“项目制考评”模式,将考场搬到现场,开展“工考一体”评价,引入“过程评分+成果答辩”双维度考核机制,全方位考评学习成效,树立“能力说话、实绩领跑”的鲜明导向。开展职员职级、专家人才、青年人才托举的评选,多举措提升人才当量密度。
5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水电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初心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承担着共和国记忆的“水电长子”,正以创新为墨、担当为笔,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壮美诗篇。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