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国家能源集团:点“绿”成“金”打造化工产业增长极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6:44

王语抒

  一块煤从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变,价值究竟能实现怎样的跃升?这场“乌金蝶变”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产业升级故事?

  在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新发展格局全面铺开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家能源集团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培育煤化工领域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化工走出国门,持续提升产业链高附加值创效能力。

  四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以技术突破为引擎,在创新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将殷殷嘱托转化为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从煤基航天煤油成功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成为代表国家尖端水平的航天特种燃料,到煤基通用柴油凭借优异低凝点特性广泛应用于北方高寒地区、成为清洁高效车用燃料领域的“明星产品”;从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凭借国际领先技术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高端费托蜡、轻质白油、单碳正构烷烃等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化生产,到新疆68万吨/年煤基新材料装置采用自主SHMTO工艺、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端新材料生产基地……集团化工产业持续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成功开发出高端聚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燃料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与运营模式,持续集聚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今年前八个月,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通过切实有力的举措,在高附加值产品排产方面实现额外增效1.02亿元,充分展现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彰显“国能担当”。

  产业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创效内生动力

  近年来,面对化工产品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产业政策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呈现下行趋势的严峻挑战,集团化工产业以“协同”为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内部一体化运营优势,通过精准统筹与科学布局,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集团统一战略部署下,科学协同差异化排产成为破解同质化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板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及时捕捉市场动态变化,依托每月定期召开的生产运营调度会,整合前沿销售单位反馈的信息,研究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搭建统一销售布局,下好各化工生产单位从高附加值产品科技研发到排产、销售的“一盘棋”,推动从生产组织到市场供需的全链条优化升级。

  新疆化工依托地理优势,针对中亚市场需求,以聚丙烯S1003产品成功抢占国际市场;包头化工聚焦华北高端薄膜市场,开发出雾度仅1.17%的BOPP特种薄膜,解决长期困扰下游客户的膜卷端面变色难题;榆林化工提前布局陕北地区液态二氧化碳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累计完成液态二氧化碳销售2800吨,增收80.91万元。这些成果充分表明,集团化工产业正逐步向高端化、差异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亮出“国能特色”、打响“国能品牌”。

  与此同时,产销研用协同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面对化工行业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集团将科技创新作为破解困局的“金钥匙”,通过加强生产单位、销售部门与研究院所之间的协同联动,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转化路径。新疆化工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展开全方位合作,在“医用聚丙烯M800E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中,采用低碳院研发的多功能复配外给电子体DT—4,首次应用便显著改善反应器结块问题,为工业装置长周期排产丙烯乙烯无规共聚产品奠定坚实基础。各生产基地与研发机构在集团化工事业部统筹下紧密协作,围绕产业链延伸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高附加值产品高效转化,做好产业链延伸这篇大文章。

  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品矩阵的硬核支撑

  晨光熹微,实验室的键盘敲击声划破寂静。基石科技的研究人员深知,每一个实验步骤的优化、每一次参数的调整,都可能为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这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革命。

  在这场转型升级攻坚战中,化工公司科技管理部依托基石科技研究院,对煤化沥青开展专项攻关,成功实现“变废为宝”:该材料原本作为危险废弃物需每月支付处理费用,如今科研团队通过技术突破,开发出其在防水卷材、粘结剂沥青、通用级碳纤维等高端碳材料领域的应用价值,产品最高售价攀升至4000-5000元/吨,仅沥青相关产品每年就能为集团增加销售额约12亿元。

  与此同时,低碳院作为集团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始终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技术“芯片”。自2019年底在宁夏煤业实现工业化应用以来,该技术已累计生产约900万吨油品,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其研发的CNFT系列催化剂技术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等荣誉,2025年核心专利更是斩获国专利金奖。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在国家能源集团各化工产业单位,正从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实践、结出一个个丰硕果实:聚焦煤液化润滑油技术,开发出Ⅲ类+CTL润滑油基础油和Ⅳ类聚α—烯烃(PAO)润滑油基础油成套技术,工业化产出多种全合成高端润滑油产品并已推广应用;聚焦聚烯烃技术,研发高熔融指数、中熔融指数聚烯烃产品制备工艺,可生产均聚、抗冲共聚和无规共聚三大系列多用途聚丙烯产品;新燃料、新材料、新产品纷纷量产上市,产品结构极大丰富,让绿色化工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扬帆出海:共建“一带一路”上的“国能名片”

  一个个印着国家能源标识的“蓝袋子”,正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广袤大地,走进东南亚繁忙港口,深入南美蓬勃市场。面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开启国际化发展新篇章。

  集团充分发挥新疆化工“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市场需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实现海外市场效益持续增长。2025年1月至8月,集团化工产品出口量达21万吨,出口产品牌号增至30种,有效丰富产品结构,满足海外市场多元化需求。包头化工L5E89、新疆化工S1003、榆林化工S1003,以及宁夏煤业1102K与1100N等聚烯烃牌号,已成为海外市场的主力产品。其中中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今年1—8月出口量超5万吨。聚烯烃产品出口实现从2022年“零的突破”,到2023年铁路国际联运开通,再到2025年中亚单客户整列采购的三大历史性跨越,成为集团国际化战略中亮眼的增长极。

  “现在我们跑市场也更勤了。以前多是埋头搞生产,现在不一样了——产品下线后,我们主动深入市场,跟客户反复沟通,根据他们的实际使用反馈,再回到生产线上调整工艺、优化产品性能。”这一转变,让新疆化工技术团队的刘义深刻体会到集团化工产业迈向国际化市场的实效与活力。

  新疆化工联合化工公司针对中亚地区冬季寒冷、家家户户世代铺设毛毯的习俗,专门研制出手感柔软、保温性强的地毯专用料GX2026S;同时为满足南美和非洲客户对熔指的特殊要求,推出L5E89H和S1005高熔指拉丝聚丙烯产品。这些量身定制的产品不仅赢得多国客户青睐,更让国能“蓝袋子”成为国际市场上国优质化工产品的代名词。

  国际物流通道的构建,为出海之路提供坚实保障。国家能源集团与铁路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创新采用国际铁路联运模式,借助霍尔果斯口岸“快通模式”,实现运输全流程优化。2025年5月14日,首列整装聚烯烃专列鸣笛启程,直发乌兹别克斯坦,标志着“门到站”跨境物流新通道全面贯通,物流效率提升40%以上。

  目前,集团化工产品已覆盖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巴西等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种类拓展至20余种。这些成就不仅展现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向世界展示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形象。在这条跨越国界的征程上,国家能源集团正以创新为帆、品质为桨,驶向更加广阔的蓝色海洋。

  执创新为笔,绘发展新卷。未来,国家能源集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