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12 16:45
侯齐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在甘肃省永靖县,一座巍峨的大坝横亘于黄河之上,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这里就是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50余载风雨兼程,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始终牢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切嘱托,以科技为笔、以绿色为墨,在黄河上游书写着生态保护的壮丽篇章。
绿色屏障:从荒山秃岭到生态绿洲
站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远眺,南北两山郁郁葱葱,百万株树木如同绿色卫士般守护着母亲河。然而,这里曾经是“红山白土头,沟壑遍地走”的荒芜之地。“建厂初期,大坝两岸土质疏松,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原绿化班老班长赵建江回忆道。他扎根这片土地数十载,见证了荒山变绿洲的奇迹。
面对特殊地质条件,刘家峡水电厂几代林业人潜心钻研,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精细养护”的绿化方案。他们像对待婴儿般呵护每一株幼苗:水浇少了要枯死,浇多了易滑坡;刮风时要用草绳固土,暴雨前要及时排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努力,累计植树超过100万株,绿化面积达3382亩,削平6座山头,填平几十条沟壑。如今的南北两山,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松柏傲雪,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份绿色答卷背后,是刘电人“种树就是种幸福”的执着坚守。每年春季,全厂职工都会自发参与植树活动;日常养护中,绿化班坚持“一棵不漏、一株不弃”的原则,确保每棵树都能茁壮成长。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刘家峡水电厂的带动下,水库周边县市纷纷加入植树造林行列,形成了“全民护绿”的生动局面。如今,库区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碧水清流:科技赋能守护一库清水
“原来黄河的水是绿色的!”这是众多游客初见刘家峡水库时的惊叹。然而,保持这抹碧波荡漾绝非易事。作为黄河上游关键控制性工程,刘家峡水电厂创新构建“监测、保护、治理、打捞”四位一体的水质保障体系。
每年汛期,上游漂来的垃圾会在坝前聚集,既影响航运安全,又威胁水质环境。自2018年起,刘家峡水电厂先后投入800余万元,购置两台机械化打捞船,配合人工打捞,年均清理漂浮物15000立方米。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与地方政府建立“快速联动响应机制”,打捞船24小时待命,确保一旦上游降雨,就能立即开展清漂作业。“我们的打捞船就像黄河上的‘清道夫’,守护着库区的一泓清水。”操作手王师傅自豪地说。
水质监测更是精益求精。水情班的工作人员每日像“水质分析师”般严谨工作,每月要从库区不同点位采集上百份水样,在实验室进行数十项指标检测。“我们不仅要监测常规项目,还要分析泥沙含量、水体富营养化等关键参数。”班长姬登云介绍道。随着“智慧电厂”建设推进,大坝水情观测中心的大屏幕上,水质数据实时更新,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治沙领域,刘家峡水电厂更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1972年,工程师蒲乃达观测发现“异重流”现象,由此研发出独特的排沙技术。通过精准把握泥沙运动规律,在汛期开启底孔闸门,实现“多排沙、少耗水”的目标。从1973年至1989年,进行“异重流”排沙60余次,累计排沙1亿多吨。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更是科技创新的典范,这项工程创造性地实现了“一洞两用”——清水发电、浑水排沙,这项技术不仅延长了水库使用寿命,更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世界同类水利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生态赋能: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刘家峡水电厂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绿水青山。作为西北电网的“调峰利器”,它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任。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该厂灵活调节出力:白天让位风电光伏,夜晚补充电力缺口,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让各种能源形式和谐共舞。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改善带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生动实践。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成群的红嘴鸥如约而至,在黄河上空翩翩起舞。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投喂这些远道而来的“生态使者”。“现在环境好了,候鸟都愿意在这里安家。”摄影爱好者钟世文一边按动快门一边说。依托优质生态资源,黄河三峡旅游区蓬勃发展,带动当地1.5万余人就业,旅游收入连年攀升。
在保障民生方面,刘家峡水电厂同样担当重任。每年春灌时节,为沿黄灌区输送8亿立方米~12亿立方米灌溉用水,滋润着1600万亩农田;自2021年起,又成为兰州第二水源地,每年提供5.5亿立方米~8.3亿立方米优质饮用水。这些数字背后,是刘电人对“国之大者”的深刻践行。
在黄河治理的新征程上,刘家峡水电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行动纲领,将生态保护的绿色画笔持续绘就在母亲河的壮阔画卷上。正如该厂厂长魏宁所说:“我们要做黄河生态保护的‘排头兵’,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从“一碗水半碗沙”到碧波万顷,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成荫,刘家峡水电厂用50余载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黄河保护之歌。这里不仅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未来,这座“共和国水电长子”将继续勇立潮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