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5 15:52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新型电力系统分论坛”观察
宋祥威 柯璐
丹桂飘香时节,苏州汇聚了全球能源领域的目光。
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新型电力系统分论坛”上,百余位来自国内外能源电力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共创高质量能源转型之路”展开深入交流。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能源转型需求愈发迫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潘敬东在发言中强调:“随着全球能源变革与转型步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更多挑战,亟需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他呼吁国内与国际实现“双向互动”,加强能源科技联合攻关,推动绿色能源标准与贸易规则互认互通,共同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清洁转型。
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能源转型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跨越地域与机构界限,成为各国、各国际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行动者,中国正通过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践。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国际标准制定等多边机制为全球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贡献着富有特色的解决方案和智慧经验。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发电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40%提升到了60%。截至2025年8月,中国风光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7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中,每三度电就有一度电是绿电。
“国家能源局坚定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说。
中外实践成果呈现多元路径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不同区域的能源企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探索形成兼具适配性与创新性的差异化建设路径,为全球新型电力系统转型打造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我们聚焦主、配、微‘三个战场’,打造坚强主干网、智慧配电网、智能微电网、全域信息网‘四张网’,强化技术、市场、政策‘三个支撑’,探索‘安全、绿色、经济’综合最优发展之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锋结合江苏省能源禀赋,系统分析了江苏电力系统的“五大特点”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展示了“源、网、荷、储、技术、市场、政策”七大要素协同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并围绕七大要素提出了当好“七个表率”的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在国际层面,各国同样根据自身能源格局与发展目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
法国电力公司副总裁尚为邻指出:“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大规模电气化不可或缺,而电力系统平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他结合欧盟2050年“净零”情景,解读了欧盟如何协调灵活性需求、灵活性资源与电力系统韧性,以实现碳中和路径。
丹麦电网公司系统运营高级总监马库森分享了欧洲及丹麦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电力跨境交易,我们有效促进了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实现了多方共赢。”
这样多元并行的实践图景,也充分印证了“因地制宜、协同创新”正是驱动新型电力系统落地、助力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
技术突破筑牢“攀登石”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硬核技术的坚实支撑。论坛期间,一批聚焦系统核心需求的技术成果集中亮相,成为应对能源转型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的生动缩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基于我国“双碳”目标要求,提出非化石电-氢-碳耦合的新型能源体系构想,并对这一体系演进过程中我国能源电力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能源结构向低碳、零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数字仿真领域,中国电科院总工程师王伟胜展示的“国产化超大规模新能源大电网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及平台”,攻克了超大规模电网扩展仿真难题。平台电磁暂态离线仿真规模从5万三相节点提升至33万,实现了220千伏及以上全国电网“分钟级”高效仿真,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电磁暂态仿真技术支撑。
“以张北新能源经柔直送出工程为例,我们构建了包含新能源场站、四端柔直及受端电网的全电磁暂态模型。平台30分钟内完成500次作业分析,有力支撑了工程特性分析、送电能力评估与振荡风险排查,保障了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王伟胜介绍。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