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丨中国核电崛起 赋能全球能源转型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5 15:52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核电产业发展分论坛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韩懿

  10月23日,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核电产业发展分论坛在苏州召开。这场汇聚10余位中外代表的行业盛会,围绕“核电赋能未来 创新引领变革”主题,从全球核电发展趋势、核电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展开研讨,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注入“核电力量”。

  全球核电复苏提速,中国稳居引领地位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核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曾亚川在致辞中介绍,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创近十年新高,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实现翻倍增长。

  中国作为少数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已成为全球核电发展的核心力量。截至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9台,总装机容量为6248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达629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超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核电安全运营业绩亮眼,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600堆年,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2024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综合指数,全球满分机组中43.18%来自中国,充分展现了中国核电的 “安全硬实力”。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介绍,作为我国核能发展的主力军,中广核核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技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突破升级

  历经三十余年积淀,我国核电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为标志,构建起世界级产业体系。目前,“华龙一号”已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具备整机设备完全自主能力,带动上下游5400余家企业协同创新,在建与在运机组总数达41台,位居全球首位。

  产业链骨干企业实力强劲。东方电气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建华透露,东方电气构建了以成都基地为中心、四大专业装备基地协同的产业格局,已形成了年产4~6台套反应堆压力容器等核岛主设备和6~8台套汽轮发电机组等常规岛主设备的稳定供给能力,为核电项目推进提供关键支撑。

  数字化与前沿技术探索同步发力。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数字化所副总监于潇表示,我国核电建设正打通设计、制造、建安、调试关键数据,推动工程管理从“文件驱动”向“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转型。中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张龙介绍,聚焦国际公认最成熟的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行各类聚变装置超10个,研究进程从原理探索逐步迈入燃烧实验和实验堆阶段,未来将通过多领域协同攻关,力争在聚变能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为核电产业开拓长远发展新赛道。

  开放合作成共识,共筑全球能源新生态

  “开放合作”是论坛中外代表的一致共识,也是推动全球核电发展的重要路径。

  EDF中国总裁、法中电力协会主席让-菲利普·拉马卡德在论坛上呼吁:“在供应链层面实行双向开放,以‘标准互认、质量提升、创新协同’为支点推进合作,释放核能的系统价值。”

  东方电气以台山核电项目为例,分享了深度参与国际协作的经验,通过技术、标准与管理的全面对标,为跨国合作提供实践范本。

  国际组织的协同行动,为全球合作搭建重要平台。WANO巴黎中心副主任爱德华・维约表示:“WANO将与所有成员单位一道,以追求卓越安全为目标,通过同业评审、对标优化及最佳实践共享,持续提升全球核电站的安全与可靠性。”

  此次分论坛不仅全面展现了中国核电的发展成就,更明确了核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价值。未来,中国将继续在“核电赋能未来、创新引领变革”的道路上,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书写更多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