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丨政策机制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5 15:52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能源政策机制创新分论坛观察

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杜敏

  当前,各国在推进能源转型进程同面临安全、绿色、经济的平衡难题,亟须体制机制创新加以破解。

  10月23日,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能源政策机制创新分论坛上,国内外嘉宾从政策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分享经验,探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政策机制创新方向。

  既要系统思维也要靶向发力

  今年9月,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这一战略举措对国能源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宋雯在致辞中表示,“十五五”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窗口期,能源行业要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争当改革先行者,敢于尝试,大胆探索,为全行业积累经验、提供范本。

  “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可靠的同时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创举,一靠能源技术革命,二靠能源政策机制创新。”电力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经理胡明直言,“能源政策机制创新任重道远,既需要系统思维,又需要靶向发力。要聚焦以新型能源体系支撑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能源转型技术和产业体系构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机制支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经理徐陆认为:“在这一进程中,政策机制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驱动力。”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书记董朝武建议,激发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在源荷储侧进行多样化投资布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业务、构建能源新生态。

  在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下,与会嘉宾多次提及灵活性。丹麦能源署代理署长斯蒂·裴德森坦言,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挑战,也是政策机制创新挑战,政策的敏捷性及灵活性同样重要。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回顾过去10年,以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为标志的能源政策机制创新实践,昭示出一条宝贵经验——必须正确把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两只手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服务监督的作用。”胡明分析。

  在实践层面,各地在探索中取得积极成效。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统一出清电力现货市场,共有22万多家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占全国的26.9%;2024年交易电量占全国比重18.3%,超过英国、法国、德国用电量规模和,市场化电量占用电量的72%。南方能源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毅表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运行有效促进了电力供应保障、清洁能源消纳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并助力社会福利扩大,支持了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陈晔提到,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融通港澳、联接澜湄,辐射带动范围广,发挥了电力资源跨区跨境配置中的枢纽作用。

  山东能源监管办党组成员、监管副专员徐连科介绍,山东针对发电侧市场力较强的实际情况,在市场规则中建立“事前+事后”市场力监管机制,统筹做好“建市场”和“强监管”。

  “政策机制创新的核心目的是激发活力、培育新业态。”山西省能源局电力处处长常伟谈到,“市场改革要关注政策系统性、机制公平性、规则开放性和对新业态的包容性。”

  此外,在电力市场建设推进中,国内外都出现了负电价现象。“这与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密切相关。”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认为,要正确认识负电价,优化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动供需互动价格传导更加完善。

  推动国际互认是关键一环

  如何推动国际社会互认、强化信息共享,建立权威、透明、便捷且国际互认的绿色消费认证体系,仍是能源政策机制创新的重点方向。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经济师、市场营销部主任杨富春认为,为新能源的绿色环境属性单独定价,打通了绿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预见,通过能源政策机制创新赋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必将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胡明预测,未来10年,以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将蓬勃兴起,100%绿电园区、零碳园区等多样化场景将持续展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分享了鄂尔多斯零碳机场、零碳矿山、零碳产业园区等新模式新业态。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在标准体系、政策体制等方面推动零碳园区国际对标工作,以实现国际贸易绿色价值。

  徐陆分享了今年8月国能建在老挝签署的光伏电站国际绿证开发业务。他介绍,预计5年内将签发绿证超过47万张,创新形成“电—证—碳”一体化国际盈利模式,为全球绿证互认与可持续能源合作贡献国方案。

  据悉,论坛期间,电力规划设计院还分别与气候组织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签署了《“RE100·国100%绿色电力园区”合作备忘录》《关于电力系统绿色转型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推进国际接轨提供了互认机制和合作机制有效支撑。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