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丨“AI+电力”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6 17:57

——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观察

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张栋钧

  伴随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崛起,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进程不断提速,能源电力领域正加速向多元素协同、多形态融合的深维度演进。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领域的专项政策,政策红利与产业现实需求形成强劲叠加效应,推动电力行业迎来历史性变革机遇。

  在近日举办的“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这一核心议题,分享实践成果、研判发展痛点、探索破局路径。

  与会嘉宾形成鲜明共识:“人工智能+电力”的时代帷幕已徐徐拉开,行业变革正从技术探索加速转化为产业实践,成为重塑电力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数智化已成驱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核心引擎

  当前,全球正迈入数字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数字化、智能化不仅重塑科技创新格局,更深度重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于电力行业而言,这一变革既是应对“双碳”目标、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电网安全韧性、优化能源配置效率的核心抓手。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内容,而数字化技术正是驱动新型电力系统演进的核心引擎。”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论坛上指出,只有加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行业全链条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清洁能源的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数智化实践中,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国网冀北电力董事长张玮在会上介绍,国网冀北电力“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再提升”三大登高行动为核心抓手,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的多层次创新体系,为区域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区域内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8200万千瓦为全国新能源富集区域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国网冀北电力的探索是一众能源电力企业投身数智化转型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与会人士认为,行业要进一步实现数智化的大规模推进,还需从具身智能、搭建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多个维度发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聚焦“具身智能”这一前沿技术方向,提出其通过“物理材料、形状、控制、感知”等要素的一体化设计,能实现“云端大脑、具身小脑、物理机体”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从“信息互动领域”迈向“物理互动领域”。“这个技术在电力设备巡检、智能运维等场景具备巨大应用潜力,将为电力系统智能化升级提供全新路径。”张建伟补充道。

  国网信通中心(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杨维则强调,能源大数据是“AI+电力”落地的核心底座。他在会上透露,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接入57类、2177亿条能源大数据,通过建设“总部—省公司”两级能源大数据中心,打造一体化数字经济服务平台,累计发布1700余个应用成果。这些数据资源为AI模型训练、场景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数据燃料”。

  此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强也指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气候适应性”要求极高——从场站规划选址的气候资源评估,到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再到极端天气下的防灾减灾,每一个环节都高度依赖高精度气象数据。对此,国气象局已搭建覆盖全国的风能、太阳能气象预报系统,可发布未来15天的短期预报产品,同时推出全国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产品,为能源保供构筑了坚实的“气象数据保障防线”。

  规模化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

  目前,尽管数智化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普遍共识,但“AI+电力”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技术、管理、生态等多维度挑战,这些瓶颈正制约行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赋能”跨越。

  在技术层面,核心能力不足是首要短板。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电力行业AI模型多局限于“单点场景的局部应用”,缺乏能覆盖“发电—传输—配电—消费”全链条的通用性大模型。同时,核心算法的可解释性、鲁棒性不足,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对“高安全、高稳定、可追溯”的严苛要求。

  在管理层面,资源协同不畅成为突出梗阻。一位参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系统涉及调度、运检、营销、基建等多个业务板块,各板块数据“孤岛现象”仍较为突出。

  广联达副总裁吉雅图以能源电力工程领域的具体痛点为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十五五”期间,能源电力工程面临“增量提速”与“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双重压力,项目设计优化、进度管控、质量安全预警等环节的管理难题集中凸显,“若无法打通‘工程数据与电网运行数据’的协同通道,AI技术将难以真正摆脱项目盈利困境。

  此外,数智化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与规则空白也让企业顾虑重重。记者在会议现场了解到,一方面,AI技术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极端天气下数据失真可能导致模型预测偏差,高算力需求带来的额外能耗也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矛盾;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仍不健全,导致部分企业对AI落地持“谨慎观望”态度。

  针对上述技术、管理与生态层面的多重瓶颈,与会专家结合行业痛点,从不同维度提出破局建议,最终形成系统性的行动方向。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副经理索智鑫强调,AI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必须跳出“技术炫技”的误区,坚决避免“泛娱乐化倾向”,始终以“解决行业真问题”为核心目标。他建议,未来应加强算力超前布局、打造开放模型底座、优化数据迭代,结合“西电东送”“东数西算”推进电碳协同,拓展AI在发电侧、用电侧应用。

  杨昆则“安全与生态”维度,给出了保障转型行稳致远的建议。他提出,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电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要以“应用为导向”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电力数据与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数据融合,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生态。

  除上述具体举措外,与会专家还形成一项重要共识:“AI+电力”的落地不能依赖单一环节的突破,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生态协同”的三位一体推进。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跨领域生态逐步完善,未来AI将不再仅是电力行业的“辅助工具”,而是会像电力本身一样,深度融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肌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生产力”。

  责任编辑: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