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AI引擎催生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新范式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02 15:21

  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全球算力格局,从DeepSeek等大模型驱动的算力革命,到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比突破1.5%的临界点,AI引擎的普及已成为推动数据中心从“资源消耗型”向“智能高效型”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场变革既带来了算力密度的跃升与架构创新,也引发了能耗结构的深层变革,其影响贯穿技术、经济与政策等多个维度。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算电协同(算力与电力协同优化)正成为破解AI能耗困局、实现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算力需求激增与能耗结构失的双重挑战

  AI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需求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以GPT-4为例,其训练过程需调用2.5万块英伟达A100 GPU,持续运转数月,单次训练耗电量达1287兆瓦时,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同时行驶20万英里的总能耗。更严峻的是,AI推理阶段的能耗占比已从2020年的10%攀升至2025年的65%,未来三年这一比例将突破80%。这种“训练集中化、推理分布式”的特征,使得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945太瓦时,超过日本全国年用电量,碳排放量将增至3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5%。

  能耗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样突出。传统数据中心中,IT设备能耗仅占总耗电量的60%~70%,其余30%~40%被制冷、供电等辅助系统消耗。在AI驱动的高密度算力场景下,单柜功率密度从10千瓦跃升至50千瓦,液冷技术虽将制冷能耗占比从40%降至15%,但IT设备自身的能源转换效率却成为新瓶颈——通用服务器97%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仅3%用于计算,而AI服务器因GPU的高功耗特性,这一比例进一步恶化至1.5%。这种“高能耗、低算效”的悖论,使得全球数据中心每年因能源浪费产生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算电协同破解AI能耗困局的创新路径

  面对AI引擎规模化带来的能耗挑战,算电协同通过技术、市场、政策与生态的多维创新,正在重构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范式。

  空间维度,算力资源与清洁能源的地理耦合。“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将东部算力需求引导至西部清洁能源富集区,实现了算力负荷与绿电资源的时空匹配。青海“丝绸云谷”项目采用“光伏+液冷数据中心”一体化设计,利用当地年均3000小时的日照时长,使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08,绿电占比达100%;新疆“疆算入渝”工程通过跨区域电力调度,将哈密风电基地的清洁电力输送至重庆算力集群,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120万吨。这种“清洁能源本地消纳、算力服务跨域输出”的模式,正在全国8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复制推广。

  时间维度,柔性负载与电网调节的智能互动。AI训练任务的非实时性特征,为算力负荷的灵活调度提供了可能。阿里云通过智能算力调度平台,将批量计算任务延迟至风电大发时段执行,使数据中心用电峰谷差从40%降至15%;腾讯“星星海”服务器集群结合电网电价信号,在用电低谷期自动启动预训练任务,每年节省电费超2亿元。更前沿的探索中,国家电网将数据中心纳入虚拟电厂体系,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向电网反向输电2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型火电厂的容量。

  技术维度,硬件创新与能效优化的双重突破。在芯片层面,华为昇腾910B通过3D堆叠技术将能效比提升至15TOPS/W,较英伟达A100提升60%;壁仞科技BR100芯片采用稀疏激活技术,使推理阶段缓存数据量降低50倍,内存能耗减少30%。在系统层面,浸没式液冷技术使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100千瓦,较风冷方案提升5倍;百度阳泉数据中心通过废热回收系统,将服务器余热用于区域供暖,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算法优化同样关键,DeepSeek通过动态稀疏训练技术,将大模型训练能耗降低40%,而BitEnergy AI公司提出的整数加法新算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使单次运算能耗下降75%。

  市场维度,绿电交易与碳定价的机制创新。政策驱动下,中国数据中心绿电交易量从2022年的50亿千瓦时激增至2025年的800亿千瓦时,占全国绿电交易的35%。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推出的“算力绿电套餐”,允许数据中心按实际算力输出购买绿电,使中小型IDC企业绿电采购成本降低40%。碳定价机制的作用愈发显著,欧盟碳边境税的实施,迫使中国数据中心企业将碳成本纳入投资决策,推动阿里云、腾讯云等企业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推出的“绿色算力API”平台,允许用户根据实时碳排放强度动态选择数据中心,这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激励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效仿。

  算电协同推动技术革新到生态重构

  算电协同的深化发展,正在推动数据中心向“零碳、智能、自循环”的生态体系演进。在能源供给端,氢能、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等零碳能源的探索已取得突破——谷歌正在评估与SMR开发商签署电力购买协议,而微软Azure数据中心已试点氢能备用电源系统,将碳排放强度降至传统柴油发电机的5%。在需求侧,AI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塑数据中心运维模式,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DCWiz平台,通过实时模拟物理数据中心的能耗、气流与碳排放,使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的PUE优化效率提升30%,年节省电费1.2亿元。更根本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在“东数西算”框架下,我国已形成“算力+电力+数据”的三元交易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这种生态化竞争,迫使数据中心运营商从单一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为“算力+绿电+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商。华为推出的“算力网络平台”,实现了跨区域算力资源与绿电的动态匹配;中国移动的“AIoT能源管理系统”,将全国500个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聚合为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峰填谷。这些创新实践,标志着数据中心正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系统的灵活资源。

  尽管算电协同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规模化推广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跨行业协同机制缺失,电力、算力、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尚未完善;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液冷系统、绿电认证等领域存在“各自为战”现象;三是区域发展失衡,西部地区绿电资源丰富但算力需求不足,东部算力密集但土地、能源成本高企。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算电协同交易平台,完善绿电认证、碳足迹追溯等制度。技术层面,需突破液冷技术标准化、氢能储能规模化等瓶颈。市场层面,需通过容量电价、需求响应补贴等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电网调峰的积极性。国际能源署预测,若全球数据中心全面实施算电协同,到2030年可减少碳排放4.2亿吨,相当于关闭1000座燃煤电厂。 【赵杨阳 周恒 朱迪 冯梦霜 作者单位: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