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他们在大漠刻下成长的年轮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6-27 17:26

他们在大漠刻下成长的年轮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张俊 丁玉萍

  五载光阴,是国家规划上一道刻度,却更是2020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118名毕业生人生坐标上的重要起笔。

  五年前,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大学四年学习和思想上的收获,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信寄出去不到20天,就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魏鹏飞、王佳敏、刘靖文等8名青年毅然奔赴西北油田,用如诗的青春、最燃的芳华践行重托。如今,这群昔日的青年学子已茁壮成长为技术骨干,深深扎根于戈壁荒漠;西北油田亦在砥砺前行中,油气产量连续八年稳健增长,向着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的目标奋力征战。

  在“深地一号”读懂总书记嘱托

  在“国内独有、世界少有”的顺北油气田,作为青年技术团队的骨干,魏鹏飞针对“癌症晚期”的井筒损伤,在简易平板房里驻井三个月,在风沙酷暑中完成首个9-5/8"大尺寸套管修复工作,整形扩径率达90%,在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取得二等奖的战绩。以他名字命名的“鹏飞套管整形法”,正是他在“深地一号”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生动诠释。

  从校园稚子到戈壁骨干,魏鹏飞的足迹遍布塔河、顺北油田。在采油三厂那近六百口星散于1500平方千米戈壁与胡杨林的油井间,他于颠簸中踏遍每一处井场,执着地在师傅身边观察比对,笔记本日渐厚重,填满疑难杂症的治疗秘方。为解决大颗粒岩屑返出难题,他与工人同寝同食十多昼夜,和同事们一起成功改进了牙轮钻头的性能——该利器已在8口井缩短工期20天,增效近百万。央视推出专题报道《帅爆了!95后小伙工作第一年,就这样为单位增效近百万》。

  随着挺进地心的国家工程——“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的诞生,西北石油人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勘探禁区创造了一个个“深地奇迹”。2023年,魏鹏飞主动请缨来到这里。面对“超深、高温、高压”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他决心当一名合格的“修井医生”,为油井“把脉问诊”,攻克超深井“卡脖子”修井难题,为油田加“油”争“气”。

图为魏鹏飞在顺北油田联合站进行安全检测。张俊摄

  魏鹏飞现在担任采油四厂工程技术员,主要负责超深井修井,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油井有问题,他都争取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保障生产。他遇过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经历过近40摄氏度的烈日灼灼,也体验过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风刺骨,沙尘暴、极寒等多种恶劣天气考验,2024年SHB5-1X井的修井经历让他得到成长的脱变。

  这口功勋井因堵塞而日渐衰弱。采油四厂总工程师田疆鼓励魏鹏飞全权负责方案编制与施工。整整两周,他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查阅无数报告;在井口实测数据时一蹲半天,笔记本密密麻麻记下套管钢级、井斜数据、地层压力等关键参数。大修启动,沙尘暴突袭之际,众人劝他躲避,他却如紧盯病人心电图的医生般坚守在监测屏前。历时百余天,一场被誉为“深井外科整形”的“手术”终告功成——他和同事们运用自主研发的液压整形系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8000米超深井大尺寸套管阻位式液压整形修复,填补国内空白并荣获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

  夜深时分,他走上井场外沙丘仰望银河——北斗七星的勺柄坚定指向北方,那里正是五年前启程之地。记忆深处数十口大修井场景层层叠现,混合着自己身上的“沙漠味”,心中既满足又快乐。五年磨砺,使他真正读懂了嘱托的千钧之力——工具包日渐沉重,但塑封珍藏的回信始终稳稳压在床头,那是他青春永不偏移的灵魂锚点。

  戈壁“玫瑰”的航标青春

  7月7日,是王佳敏和同学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日子。每年的这天,她都会郑重总结过去一年的跋涉,写一封“成长汇报信”呈给时间与初心。

  笑意盈盈的红工衣身影在管道丛林间穿梭,五载风霜褪去了当初那份青涩与娇怯——脸庞与手臂上被阳光雕琢的痕迹无声诉说着蜕变,她已与钻塔、采油树一同成为戈壁最沉实的坐标。
  初到采油二厂油气处理部,净化油脱水效果不达标,交油告急。她亲眼见证党员突击队于热浪中每十分钟观测一次大罐含水,鏖战30昼夜终破困局,日均交油量升至4000吨。那一刻的震撼如惊雷滚过心田,让她真切触摸到石油风骨与铁人精神。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出身的她,将所学知识视为征服戈壁的利刃。她轮岗实习不落人后——摇阀门、滚胺液、值夜班……在汗水与技艺的交融中,她如饥渴种子汲取着大地深处的力量,直至熟稔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每一项技术指标。她作为技术组副组长,负责联合站生产运行,持续开展破乳剂筛选实验,强化入库与加注管理;为系统平稳运行,反复进行配伍实验,全程跟踪加药装置建设,创新制定加药机制,酸油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全力监控酸油处理装置后,最低库存由9300吨锐降至2000吨。

图为王佳敏(右)在油气集输站录取生产参数。丁玉萍摄

  2024年5月,王佳敏调至油建管理岗。面对全新领域,她三管齐下:白天跟骨干跑现场,夜晚研读《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范》,周末整理个人台账。三个月积累,她逐步掌握方案设计到验收投产全流程管理要点。下半年,她开始独立管控采出水注水水质,针对前端水质参差、部分含油高等问题,结合调研数据编制《采油二厂注水水质管理办法》,创新性提出“工艺标准化、责任网格化、监测动态化”三级管控机制,明确职责规范节点,强化了水质管控,保障了油水井平稳运行。

  从破乳剂筛选到酸油降库,从流程改造到阀组创新,她将知识化作解锁难题的金钥匙。参与的150万吨脱硫塔补气进口流程改造、混烃三相分离器烃水界面自动调节阀改造获得采油厂“五小”群众性优秀创新成果。2023年8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荣获采油二厂先进个人。当年那份沉甸甸的“毕业礼物”,早已化作植入灵魂的罗盘,成为青春筑梦的永恒航标。

  成长年轮镌刻在塔河热土

  初夏清晨的薄雾缭绕在钻塔的钢铁支架间,刘靖文抚摸着抽油机坚实的臂膀,倾听着它有序的呼吸,耳畔回响“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的铿锵旋律。“我的人生选择得到了莫大的支持鼓励,我要扎根塔河,拿出亮眼成绩向总书记汇报。”五年光阴如沙流过指间,他手掌深深浅浅的茧痕记录着与钢铁对话的日夜,从专注修井到探寻油藏增产密码,每一次抉择都化为基石,将成长的年轮刻进塔河热土。

  与刘靖文同行的,还有入职采油一厂的冯伟刚。作为118名援疆学生中首位签名者,他并非全无牵挂——千里之外,河南家中年迈双亲是心底最深的羁绊。深明大义的父母成为他扎根新疆的“定心丸”。在离厂不远的功勋井S48井教育基地,他聆听“老石油”创业故事;得以与全国劳模、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毛谦明朝夕相处,面对面交流间,“石油精神”已悄然注入年轻的血脉。

  冯伟刚被分配到采油管理三区。为精准统计液、气、油产量,一年多时间里,他踏遍厂区各口油井,风沙烈日将他从白面书生淬炼成“石油汉子”。最令他欣喜的蜕变,是目睹柴油机被光伏板悄然取代:2023年通过三大新能源工程,全年节电9.4万千瓦时;设备升级改造后节气超1000万立方米,能耗强度持续降低,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图为冯伟刚在油气生产现场了解油井生产参数。王鹏飞摄

  当冯伟刚在沙暴之夜奋力守护每一吨原油的采出,刘靖文则在图纸上精细勾勒油田的未来。“把能源饭碗端在手里,让每一滴原油找到责任归属。”他在开发研究所轮岗笔记中如是写道。面对修井人才断层,他主动请缨扎根攻关——从检泵方案起步,再到主导TP11CH井复杂大修,在钢丝绳与液压钳的碰撞声中完成技术启蒙,由“方案搬运工”蜕变为“修井医生”。

  2021年转岗生产运行室后,为胜任新职,他自学联合站工艺流程与油气运行机制,将开发知识转化为产量指挥棒,组织挂图作战,细化节点把控,为全厂完成全年原油产量任务贡献力量。2022年面对疫情大考,他坚守岗位180天参与复工复产保障工作,为确保原油生产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4年重返,刘靖文重返技术岗位。面对产量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他和技术组成员一起,在TP273CH井打了一场漂亮的技术反击战,产油较上轮次同期提升207%,大大提振了区块产量。

  时光流转无声,八位年轻建设者以青春为墨,以担当为笔,在戈壁滩上刻下了属于奋斗者特有的年轮印记。五年回望,昔日那份因总书记回信而沉甸甸的“毕业礼”,已在风沙磨砺中凝结成生命的厚重底蕴。他们用滚烫青春所兑现的誓言,早已融入钻塔沉默的筋骨与油井脉搏的律动,这既是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殷切期许的清澈回响,更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燃烧的年华所铸就的永恒坐标。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