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丨枯竭油气藏变身“储氢宝盒” 解锁大规模地下储氢新路径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5-07 17:23

中国电力报记者 赵悦婧

  随着氢能地位的提高及制氢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长周期储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退役阵地”,枯竭油气藏因结构完整、密封性强,天然适配氢气存储,且可直接复用原有基础设施,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其地理位置多靠近现有能源产业链,便于氢气运输与消纳,兼具环保与经济性,正成为我国破解大规模储氢难题的重要方向。

  地下储氢面临多重技术挑战

  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今年最新的数据,我国氢产量中超过90%都是灰氢。”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同涛介绍,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近50%的灰氢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就像火炬塔点了天灯,有的甚至排到上空变成温室气体。重要原因是缺乏大规模的储运设施,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没有合适的消纳路径,导致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浪费。”王同涛说。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地质储氢是大规模、安全、经济的储氢方式。地下储氢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利用天然或人工构造空间储存氢气的地下设施,主要分为三类,盐穴、含水层和枯竭油气藏储氢库。

  枯竭油气藏是指已采尽原有油气资源的地下储层。这类储氢库利用现有的地下空间和地层压力差,具有容积大、密封性好、分布广等优点,同时可大量利用现有地面地下设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

  尽管这一技术路径具备天然优势,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技术难题。

  比如,“储能地质体多尺度渐进破坏表征难。”据王同涛介绍,与传统单向开采的油气藏不同,地下储能过程涉及多相流体的动态注采,且注采模式需适配管网调度、消费需求及贸易采购等,具有强随机性。此外,储能地质体物性复杂,有多孔介质的,也有盐岩结构的,如何对它的破坏进行预测、预防,以确保地下储能库的运行安全,这是在理论机理上的第一个挑战。

  再如,“在地质储氢中,其力学、化学、生物学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有待攻克。”王同涛解释,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标志着氢能从“危险化学品”到“能源”的身份转型。但受限于此前氢能作为危化品的管理限制,关键试验装置缺失,现场中试难以开展,长期缺乏实际数据积累。

  “在地下储氢就像把氢气放入一个神秘的‘黑匣子’,‘黑匣子’内的压力变化、化学反应、微生物活动都会影响氢气的安全和数量,但目前尚未得知这三个‘机关’是如何联动的。”这是专家学者的同识。

  “同时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氢气本身活性也很强,在元素周期表里面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耗氢的机理机制目前也尚不清晰。”王同涛说。

  枯竭油气藏储氢具备资源优势

  油田拥有枯竭气田,这是建设地下储氢库的资源优势。“利用枯竭油气藏现有的地下空间和地层压力差,具有容积大、数量多、地质认识程度高、密封性好、分布广等优点。”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陈掌星表示,枯竭油气藏是极具潜力的地下储氢的地质结构。

  首先是库容大、可承高压。记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主旨论坛中了解到,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储层,如疏松多孔的砂岩或具有层状结构的页岩,天生具备强大的气体容纳能力;而上方致密的盖层,如盐岩、泥页岩十分坚固,能够承受数十兆帕的压力,阻止气体泄漏。这种“储层+盖层”的黄金组合,可为氢气量身定制的地下容器。

  其次是区域协同效应。《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三北地区占全国氢气产量超50%,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氢气产量均排名靠前。

  同时,《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全国已建成产能近90%。

  “枯竭油藏群恰好位于风光资源富集区与高耗能工业带的交汇地带。”业内专家认为,地理上的天然适配,正在催生“可再生能源制氢—枯竭油藏储氢—工业用氢”的闭环生态。

  此外,油气开采过程中积累的工程技术,也为储氢提供了现成的解决方案。

  但据IEA的统计,全球有50%的储氢项目处于概念论证阶段,少数处于试验和运营阶段。

  不过据记者了解,针对枯竭油气藏的微生物、耗氢反应机制及调控方法,杨春和院士团队已与清华大学联合展开相关研究,分布式储氢关键技术突破研究工作也已展开。

  “氢气进万家,实现氢能社会,这不是童话故事。”杨春和院士说。

  责任编辑:沈馨蕊